鼓吹令丞
官名。鼓吹之乐,汉代有列于殿廷的,如黄门鼓吹,于享宴时使用;有列于卤簿之间的,如黄门前后部鼓吹,大驾出巡时使用;有赐给功臣的,如班超拜长史,假鼓吹麾幢;其余军中马上道路所奏,统称之为鼓吹。晋太常于太乐令、丞之外,又置鼓吹令、丞。掌祭祀时鼓钲箫笳等合奏的音乐及乐人之事。元帝省太乐并于鼓吹,哀帝又省鼓吹而存太乐。南朝宋齐不置、梁陈复置,北魏不置,北齐改称“鼓吹署令、丞。”宋代太常寺鼓吹局亦以鼓吹令、丞为正副主官。参见“鼓吹局”。
官名。鼓吹之乐,汉代有列于殿廷的,如黄门鼓吹,于享宴时使用;有列于卤簿之间的,如黄门前后部鼓吹,大驾出巡时使用;有赐给功臣的,如班超拜长史,假鼓吹麾幢;其余军中马上道路所奏,统称之为鼓吹。晋太常于太乐令、丞之外,又置鼓吹令、丞。掌祭祀时鼓钲箫笳等合奏的音乐及乐人之事。元帝省太乐并于鼓吹,哀帝又省鼓吹而存太乐。南朝宋齐不置、梁陈复置,北魏不置,北齐改称“鼓吹署令、丞。”宋代太常寺鼓吹局亦以鼓吹令、丞为正副主官。参见“鼓吹局”。
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。一般以铜铸成,虎形,背有铭文,分两半,右半留中,左半授予统兵将帅。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,方可发兵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 “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,如姬必许诺,则得虎符夺晋鄙军。”汉朝
官署名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)定都北京,将兵部官属移往北京。明仁宗时于南京复置。设尚书一人、右侍郎一人。其属司务厅,司务一人,武选、职方、车驾、武库四法吏司,各郎中一人,职方、车驾二司各员外郎一人,
宦官名。宋朝置,属入内内侍省,位在贴职祗候内品下、把门内品上。宦官职名。宋入内内侍省置。
官名。为学部的长官,见“学部”。
宦官名。北齐置,为长秋寺晋阳宫署长官,从九品上。
官署名。北齐置,属太仆寺,设令、丞。领右龙局。
诸侍中中协助正直侍中安排舆驾出行仪式者,由侍中轮流担任。在舆驾出行时,佩信玺、行玺,与正直黄门侍郎随从护驾在后。
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冬官府司皮下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裘工下士以佐其职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官名。1、汉代太官令(掌御饮食)的属官有左丞,掌御饮食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三·太官令》。2、东汉尚书有左丞、右丞,左丞掌吏民章报及驺伯史,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。蔡质《汉仪》说:“(左丞)总
兼领漕务的县令。汉置,《汉书·卜式传》记卜式为成臯令,将漕最。”颜师古注:“为县令而又使(令)领漕,其课最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