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吹
演奏鼓吹乐的乐队。鼓吹乐源自北方民族,主要乐器有鼓钲箫笳等。本用于军中。汉朝宫廷卤簿亦用之,甚隆重。或以赐有功大臣,遂成为皇帝赐予臣下的一种礼遇。东汉边将及万人将军始有,位不及者仅得假之。魏晋其赐甚轻,牙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。南北朝复重,唯赐大臣及有功者。《陈书·蔡征传》: “初拜吏部尚书,启后主助鼓吹,后主谓所司曰‘鼓吹军乐,有功乃授,蔡征不自量揆,紊我朝章,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,宜且如所启,拜讫即追还’。”
乐官名,汉置,掌鼓吹乐曲和鼓吹乐人。《汉官仪》:“鼓吹二十人,非常员。”
演奏鼓吹乐的乐队。鼓吹乐源自北方民族,主要乐器有鼓钲箫笳等。本用于军中。汉朝宫廷卤簿亦用之,甚隆重。或以赐有功大臣,遂成为皇帝赐予臣下的一种礼遇。东汉边将及万人将军始有,位不及者仅得假之。魏晋其赐甚轻,牙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。南北朝复重,唯赐大臣及有功者。《陈书·蔡征传》: “初拜吏部尚书,启后主助鼓吹,后主谓所司曰‘鼓吹军乐,有功乃授,蔡征不自量揆,紊我朝章,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,宜且如所启,拜讫即追还’。”
乐官名,汉置,掌鼓吹乐曲和鼓吹乐人。《汉官仪》:“鼓吹二十人,非常员。”
官署名。宋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改制,吏部、仓部、兵部均设。掌文书收发之事。
官名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新置散职八尉之一,从七品。武散官名。隋炀帝时置,秩从七品。
吏部尚书别称。洪迈《容斋四笔》卷一五《官称别名》: “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”,“吏部尚书为大天”。
官名。北宋徽宗崇宁二年(1103),改入内内侍省都知置,为入内内侍省长官。
吏职名。 或作駈使官。 唐朝左右神策军、藩镇使府置,供派遣役使。五代后唐进奏院有台巡驱使官。宋朝尚书省、门下省、中书省、学士院、御史台、少府监、将作监、金吾街仗司皆置,掌传递公文,操办杂事。流外官名。
命妇封号。宋始置。徽宗政和二年 (1112)改命妇名号,定封中散大夫以上官员之妻。元朝置,封六品以上官员之妻。明、清定封四品官员之妻。清朝又作为宗室奉恩将军之妻封号。因子孙封者,称太恭人。命妇封号。唐
清代文选清吏司的内部机构。光绪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置,掌理双单月候选人员投递互结供状,稽察选卷,并请旨缺分及应补人员随时知照军机处,每月出投供堂报。设经承以办理事务。本处成立前其职任本为开设科所
参见“六尚”②。
官名。北魏前期置。尚书省都曹长官,协助尚书令、仆射综理各曹事务,位居诸尚书之首。为之者多兼侍中,常迁为尚书令、仆射或三公。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改制时废。
文书名。下行文。始用于宋朝,时称札子,为机密文书。凡中书、枢密院处置公事,均用以指挥所部。中书札子,宰相押字在上,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;枢密院札子则枢密院长官押字在下,副长官以次向上。元、明两朝改称札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