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吾卫上将军
官名。①唐朝十六卫之左、右金吾卫上将军,宋朝环卫官之左、右金吾卫上将军统称。②武散官三十四阶之第二阶。金朝为正三品中;元朝为正二品,宣授。
官阶名,金朝置。为武散官正三品中,位在龙虎卫上将军下,骠骑卫上将军上。散官只有官阶,无具体职事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
官名。①唐朝十六卫之左、右金吾卫上将军,宋朝环卫官之左、右金吾卫上将军统称。②武散官三十四阶之第二阶。金朝为正三品中;元朝为正二品,宣授。
官阶名,金朝置。为武散官正三品中,位在龙虎卫上将军下,骠骑卫上将军上。散官只有官阶,无具体职事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
官名。清朝户部宝泉局所属四厂之主官。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厂设满洲大使四人,掌理各厂鼓铸事宜。
官名,汉时东海中有邪马壹国,其长官称伊支马,次曰弥马升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乌丸鲜卑东夷传》:“南至邪马壹国,女王之所都……官有伊支马,次曰弥马升,次曰弥马获支,次曰奴佳鞮。”
官名。史在古代本为记事记言之官。《周礼》春官之属有太史,则掌天象、历法。汉代太常的属官有太史令及丞。汉初的太史令兼有修史之责。东汉时秩六百石,掌记天时、星历、良日、时节、禁忌、瑞应、灾异诸事,有丞一人
官名。唐高宗显庆三年(658)置为太府寺常平署次官,二员,从八品下,武则天垂拱(685—688)初东都(洛阳)亦置。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。
官名。据应劭《汉官仪》记载,汉武帝时置侍曹尚书,主丞相御史事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称为常侍曹,主公卿事,东汉改为吏曹尚书。见该条。
见“八大臣”①。官名。清置,为内务府长官,正二品,从满洲大臣中选任,掌内务府政令、供御诸职,无所不综。其属有:堂郎中、主事、笔帖式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五·内务府》。
官名。十六国前赵置。以尚书郎王犷为之,出使仇池。
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。五卫之一。秩正三品。掌汉军万名。置营于涿州 (今河北涿县),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。设职与属衙同左、右卫亲军都指挥使司。
官名。明清皆置,从七品。掌出纳文书。见《明史·职官三·顺天府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三·顺天府》。
官名。北魏置。侍卫武官首领,佐高军虎贲将军统领高军虎贲,位在高车虎贲将之上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为从五品下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未载。武官名。北魏置,见“高车虎贲司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