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都督中外诸军事

都督中外诸军事

官名。魏晋南北朝置。《三国志·曹真传》:“黄初三年 (222) 还京都,以真为上军大将军、都督中外诸军事,假节钺。”总统禁卫军、地方军在内的内外诸军,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,权力极大。不常置。如东晋时仅王导、王敦、桓温、司马道子和刘裕曾受此任。亦可称为“都督中外诸军”、“中外都督”、“中外诸军事”、“中外诸军”、“中外”等。初多以他官兼任,无品阶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 定为一品下,二十三年改从一品。


武官名。三国魏文帝时始以曹真为之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真传》:“黄初三年(公元222年)还京都,以真为上军大将军,都督中外诸军事。”中军指京城内外的驻军,外军指各都督、四征、四镇将军所领的兵,所以都督中外诸军事,实即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,其职甚重,故不常置。任此职者,在魏有曹爽、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,西晋有司马孚、扬骏、赵王伦、齐王冏、长沙王乂、成都王颖,他们同时又都录尚书事,集军权、政权于一身,已非寻常人臣之职。东晋时亦惟有王导等权重者为之。南朝宋人臣无居此官者。北魏与北周亦置都督中外诸军事,北魏秩第一品下;北周品秩不详,任此职者见《周书·静帝纪》:“大象二年(公元580年)秋七月丁未, 随公杨坚为都督内外诸军事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例部

    宋朝尚书省吏部俗称。当时吏部除官,多用例破法,或因例立法,故称。

  • 善士院

    官署名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始设,为管理佛教事务机构。四年革。

  • 廷议

    廷臣议事制度。明朝凡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,内阁会同五军都督府、六部、都察院、六科给事中计议,然后具本奏闻,由皇帝裁决。

  • 六州流民大都督

    官名。北魏末置。掌管迁至内地的北部边镇流民。《北齐书·孙腾传》:“除侍中,寻加使持节、六州流民大都督,北道大行台。”

  • 文官官秩

    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公布《文官官秩令》,分文官之秩为上卿、中卿、少卿、上大夫、中大夫、少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少士九等;加秩有同中卿、同上大夫、同少大夫、同中士、同少士、均秩同本

  • 内衣库

    官署名。宋初置,掌驾头服御伞扇等物。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1009),改为尚衣库。

  • 大通关大使

    官名。明朝置,隶兵部。未入流。掌大通关税课之事。官名。明代兵部所辖有大通关,置大使、副使各一人,俱未入流。

  • 任官的年龄限制

    官吏任用限制之一。汉制,博士限年五十;从军至五十六岁衰老免归者得为亭长;又选举孝廉有限年四十的规定,则其入仕当在四十以上;博士弟子限年十八以上,一岁课试,通一艺者得补官,则其任用年龄至少当在二十左右。

  • 太仓银库

    官署名。明正统七年(1442)置,隶户部。置大使、副使各一人。嘉靖(1522—1566)革副使。掌贮赋税折银及援例上纳银两。官库名。明置,属户部。专掌储银。初太仓中库积银八百余万两,续收者贮之两庑,以

  • 镇都大将

    官名。北魏于缘边诸镇置,为镇的长官,管理辖区内的军务及民政,地位甚高,多任用鲜卑宗室,如拓跋他以镇西大将军为虎牢镇都大将。其下设都副将以佐之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职员令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未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