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都指挥使司

都指挥使司

官署名。简称“都司”。明初置都卫指挥使司,洪武八年改置。多置于各省,掌一方之军政,分隶五军都督府,而听命于兵部。设都指挥使一人,都指挥同知二人,都指挥佥事四人为长官。以流官或世官充任,其属有经历司,设经历、都事,以掌文移。断事司,设断事、副断事;司狱司,设司狱,共掌刑狱。并有仓库、草场,分设大使、副使管理。又于少数民族地区设置,有奴儿干都司、乌思藏都司、、朵甘都司等。均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,管理本地区军政之事。


官署名。辽设此官署,掌管一路或—方面军的军事。如北面边防官中有契丹军都指挥使司、奚军都指挥使司、汉军都指挥使司、渤海军都指挥使司等。明代在各地置卫所,以都指挥使司为其常设的统率机关,简称都司,掌管一方的军政。其长官为都指挥使,正二品,下有都指挥同知二人,从二品,都指挥佥事四人,正三品;其属官有经历、都事、断事、吏目等。明代还有行部指挥使司,设官与都指挥使司相同。“都司掌一方之军政,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,而听于兵部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二·北面边防官》、《明史·职官五·都指挥使司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药藏郎

    官名。即“太子药藏郎”。官名。唐置,见“药藏局”。

  • 粮服科

    官署名。清末陆军部军需司所属三科之一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掌经理被服,发放军粮,以及战用粮秣、炊具、马装、器具之购备,并兼管被服呢革各厂。置科长、科员、录事。

  • 京师初级检察厅

    官署名。清末京师检察机构之一。光绪三十三年 (1907) 设,分五处。掌同级审判厅管辖案件的检察事宜。置检察官十人,录事五人。官署名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始置,附设于京师初级审判厅内,掌纠

  • 黄门从丞

    官名,汉置,属黄门令,宦者,掌出入侍从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·少府·黄门令》。官名。东汉时黄门令的佐官。见“黄门令”。

  • 东閤祭酒

    官名。晋初凡位从公以上,其府各置西閤、东閤祭酒。《宋书·百官志上》说:“主簿、祭酒、舍人主閤内事”。东西閤祭酒,当是分主东西閤内众事之官。南齐、北齐公府亦置东西閤祭酒。北周大丞相府亦置东閤祭酒。《周书

  • 皇太子

    确定为皇帝继承人的皇子称皇太子,也称太子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太子太傅一人,中二千石。”“太子少傅二千石。”“太子率更令一人,千石。”“太子庶子四百石。”皇位的继承人。本称太子,唐以后改称皇太子。参

  • 敞史

    官名。契丹北面官,为各官衙之佐吏。入辽后,仍沿此称。掌文书案牍之事,有时亦领兵作战。官吏名。辽设此官吏,属于低级的事务职员。前代称“令史”,参看“令史”条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一》。

  • 右大都尉

    匈奴官名,汉时匈奴设此官,位在各王及左右大将之下,而在左右大当户、左右骨都侯之上。掌兵万骑,有自己的属地。详《汉书·匈奴传》、《史记·匈奴传》。

  • 释官名。同“吴”,又称“虞人”。相传尧舜时始置,周朝沿置。掌山泽苑囿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于是以益为朕虞”,“益主虞,山泽辟。”裴骃集解:“马融曰: ‘虞,掌山泽之官名。’”《同簋铭》: “王命同左

  • 弼德院秘书厅

    官署名。清末弼德院所属机构。宣统三年(1911)设。掌本院文牍、会计、议事记录及一切庶务。置秘书长一人,秘书官若干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