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都官司

都官司

官署名。隋始置,为兵部四司之一。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,以员外郎为佐官。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。唐沿置,以郎中、员外郎为正副主官。都官郎中一人,从五品上; 员外郎一人,从六品上。掌俘隶簿录,给衣粮医药,而理其诉免。凡反逆相坐,没其家口为官奴婢。一免者,一年三番役。再免为杂户,亦称官户,二年五番役。每番时间为一月。三免为良人。所属有主事二人,令史九人,书令史十二人,计史一人,掌固四人。宋初都官司置判司事一人,以无职事的朝官充任,凡俘隶簿录给衣粮医药之事,均分领于他司,本司无职掌。元丰改制,始以郎中、员外郎管理本司职务,掌在京各司无选限公人的名籍及其补换、更替,依条制据其功过展减磨勘,注册登记各地编配、羁管人员名籍。隆兴初,诏以都官司兼比部、司门二司之事。司内分五案:差次案,磨勘案,吏籍案,配隶案,知杂案,各因其名而治其事。置吏十二人。金元六部不分司。明清刑部以地域分司,均不设都官司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裁造小底

    辽朝宫帐杂役。掌宫中衣物裁造等事。属著帐户司承应小底局,例由著帐户充任。

  • 设治局

    官署名。北洋政府时期于少数民族地区或边远地区尚未设县的,先成立设治局进行筹备,作为设县的过渡。设治局置设治委员一人,其职权与县知事略同。国民党政府沿置,依照民国二十年(公元1931年)六月二日公布的《

  • 坊事

    官名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(739) 内侍省太子内坊局置,五人,从八品下,与导客舍人共掌序导宾客之事。

  • 小乐部下大夫

    官名。北周武帝保定四年(564),改小司乐下大夫置,仍属春官府,为乐部次官,佐乐部中大夫掌音律,教授乐舞,管理各种伎乐的演奏。武帝建德二年(573),省六府诸司中大夫,遂成为乐部长官,称“乐部下大夫”

  • 右武侍率

    官名。即太子右宗卫率,隋炀帝大业三年 (607) 改,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复名右宗卫率。

  • 实授

    任官制度。明定制,指对官吏正式授予官职。京官部寺所属,必考满后始实授; 御史、中书舍人必经试职后始实授。官员任用类别之一。明清之制,凡正式任命实缺官员称为实授。有吏部始授即为实授者,亦可由试署改为实授

  • 殄寇郎将

    将官名。金章宗泰和六年(公元1206年)侵宋时置,位在中郎将下,掌领兵作战,事毕则免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

  • 骁骑

    1、官名,汉有骁骑将军、骁骑都尉、骁骑;南朝有左右骁骑;隋置骁骑尉,为文散官,唐改为勋官。清朝有骁骑参领、骁骑校尉,详各条。2、泛指精壮骁勇的骑兵。

  • 混补法

    宋朝太学招补新生的考试法。各地士人,经原籍给公据,召到保人,不论有无学籍,皆可参加太学入学考试,考本经大义一场,合格者补外舍生,称混补法。南宋孝宗淳熙四年(1177),以应试者众,改行待补法。宁宗时一

  • 彰愍宫使

    官名。辽朝北面官,总领彰愍宫契丹、汉人军民之政,彰愍宫长官。下设副使、太师、太保、侍中等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