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郡王

郡王

爵名。隋朝始置。位在王下,从一品。唐定以封皇太子之子及异姓功臣,为九等爵第二等。从一品。唐五代后,分封甚滥。宋朝定为十二等爵第三等,位在嗣王下,国公上。辽亦置,有中山郡王、广平郡王等名目,均以封皇室子侄。金置,正一品,食邑五千户,实封五百户。并封广平郡王。末年为防御蒙古,曾封地方武装首领十人为郡王,合称十郡王。元沿置,改从一品。明朝为宗室封号,以封亲王嫡长子以外诸子。低于亲王一等。其府置官教授、舆膳各一人。清沿置,又称多罗郡王,并封予蒙古贵族,位在亲王下,贝勒上。


爵名。汉魏封王,以郡为国,未称“郡王”。至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,这是郡王用做爵号的开始。隋爵分九等,郡王是第二等(《隋书·百官下·国王·郡王》);唐承隋制,爵分九等,郡王为从一品,食邑五千户、为第二等(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吏部·司封郎中》);宋代爵分九等,一曰王、二曰郡王(《宋史·职官三·吏部·司封郎中》);金代郡王为正从一品(见《金史·百官一·封爵》);元、明略同前制;清代宗室封爵为十二等,第二等为多罗郡王,简称郡王(《清史稿·职官一·宗人府》)。参看《唐六典·吏部尚书·司封郎中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官

    ①五种官名合称。先秦典籍所载说法不一。或说为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。亦指五行之官和五方之官。②女官名。西汉宫中女官有五官,秩视三百石。③司历之官。唐朝司天台 (太史局) 以春官、夏官、秋官、冬官

  • 宗科

    科举制度。明天启元年(1621)始置。因明末宗室极多,国家无力承担,遂改原宗室不任官之制,准宗室赴科举考试,中者授官。

  • 殄吴将军

    官名。三国魏置。《三国志·曹休传》“初,文帝分 (曹) 休户三百封 (曹) 肇弟纂为列侯,后为殄吴将军。”杂号将军名,三国魏置,掌帅军征伐或镇守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休传·附子肇》:“初,文帝分休户三百

  • 露布

    不加密封的文书,亦称“露版”、“露板”。据蔡邕《独断》,汉朝唯赦令、赎令,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,司徒印封,露布下州郡。唐朝亦为公文程式。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参总军国政务,凡下之通上者,制有六:一曰奏钞,二曰

  • 谒者台大夫

    官名。隋朝谒者台长官,炀帝大业三年(607) 置,一员,从四品,五年改为正四品,掌受诏劳问,出使慰抚,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; 驾出,对御史引驾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 随台废。官名。隋以前谒者台的

  • 敕令所

    宋朝编修敕令所或详定一司敕令所简称。官署名。敕令所是枢密院编修敕令所的省称,宋置此官署,掌起草皇帝命令。详“枢密院编修敕令所”条。见《宋史·职官二·编修敕令所》。

  • 祗候库

    官署名。宋朝太府寺所属机构。掌收受钱帛、器皿、什物、衣服、巾带、茶菽、以备皇帝殿庭赏赐和诏令颁赐。设监官三人,以诸司使、诸司副使和内侍充任。官库名。宋置,属太府寺。掌收纳钱币、器皿、衣服、以备皇帝殿廷

  • 度支部造纸厂

    清末度支部直辖机构。光绪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经度支部奏准在通州设立。专造各种有价证券及官用普通纸张。设总办、帮办、坐办各一人。厂内分设营运、监造、文案、支应、庶务五科,各设科长一人分理各种事务。

  • 九大夫

    官名合称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新增散职,即光禄大夫(从一品)、左、右光禄大夫(正、从二品)、金紫光禄大夫(正三品)、银青光禄大夫(从三品)、正议大夫(正四品)、通议大夫(从四品)、朝请大夫(正五

  • 给公锯

    宋朝勇敢、效用兵资级名。为八等资级最低一等,以授有战功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