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谒者台

谒者台

官署名。东汉置,设谒者仆射为长官,常侍谒者五员、谒者三十员,掌朝会典礼,遣使传宣诏命、巡视监察。名义上隶光禄勋,实际直达皇帝,时号外台,与尚书、御史合称三台,共掌朝政。三国沿置。晋省并入御史台。南北朝复置,掌朝觐宾飨吉凶典礼之司仪、安排朝会班次、传宣诏命,职权渐轻。南朝设仆射一员、谒者十员,北齐设仆射二员、谒者三十员、录事一员。隋初罢,炀帝大业三年(607) 复置,与御史台、司隶台合称三台。掌遣使奉诏劳问,持节监察,受理冤枉而申奏之,奉引御驾。设大夫一员、司朝谒者二员为长贰,属官有丞、主簿、录事等。领通事谒者二十员; 其次有议郎二十四员、通直三十六员、将事谒者三十员、谒者七十员,皆掌出使;后罢,改置员外郎八十员; 寻又置散骑郎二十员,承议郎、通直郎各三十员,宣德郎、宣义郎各四十员,征事郎、将仕郎、常从郎(登仕郎)、奉信郎(散从郎)各五十员,又各有散员郎,皆掌出使。唐朝罢。参见“谒者”。


官署名。汉置,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谒者仆射》:“谒者仆射一人,比千石。本注曰:为谒者台率,主谒者,天子出,奉引……常侍谒者五人,比六百石。本注曰:主殿上时节威仪。”还有给事谒者,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等。南朝梁也置谒者台,掌朝觐宾飨等事。其长官为仆射,属官有谒者十人,掌奉诏出使、朝会宾赞等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上·谒者台》。陈沿梁制。北魏、北齐谒者台,掌凡诸吉凶公事,导相礼仪;有仆射二人,谒者三十人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令·通事舍人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中·谒者台》。隋朝谒者台,掌受诏劳问、出使慰抚、持节察授,及代受冤枉者申奏等。其长官称大夫,正四品;其副为朝谒者,从五品;属官有丞、主簿、录事等。下有通事谒者二十人;其次有将事谒者三十人,谒者七十人,皆掌出使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下·谒者台大夫》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令·通事舍人》。唐废谒者台,而置四方馆,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,掌通奏、引纳辞见、承旨宣劳等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令·通事舍人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职方司

    官署名。即“职方清吏司”。官署名。(1)隋始置,为兵部四司之一。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,以员外郎为佐官。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。唐沿置,以郎中、员外郎为正副主官。掌地图、城隍、镇戍、烽候、防人道路的远近及

  • 典豫厨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属豫王府,员额一人,官阶为职同监军。参见“典厨”。

  • 马步军都指挥使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南面官。分设于各州,统领马步军。设都指挥使、副使等职。

  • 宗卿师

    官名。西汉平帝置,即宗师尊称。平帝元始五年(后5),王莽摄政,郡国置宗师以主宗室,尊之为宗卿师。官名,西汉平帝置,为宗师之尊称,掌郡中宗室。《后汉书·李通传》:“初事刘歆,女子星历谶记,为王莽宗卿师。

  • 大行台吏部尚书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大行台吏部曹长官,掌大行台内官员选举任免。《周书·杨宽传》:“寻而(梁武帝)礼送(杨宽)还朝,至下邳,尔朱仲远启复宽官爵,留为大行台吏部尚书。”参见“大行台”。

  • 郁人

    官名。春秋时周王室设置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郁人荐鬯。”其职相当于《周礼·春官》之属的郁人,掌管祼器,凡祭祀,宾客行裸礼,把擣煮好的郁金渗和在鬯酒里,装在彝里陈设在行礼的地方。

  • 牙门骑督

    官名,三国魏置,掌帐下骑兵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或谓会: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。”

  • 吏部侍郎

    官名。①两晋南北朝吏部郎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。参见“吏部郎”。② 隋初吏部司长官。隶吏部尚书。初为六品上,文帝开皇三年(583)升从五品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名“选部郎”。③ 吏部次官。隋炀帝大业三

  • 作策

    官名。同“作册”。西周置。史官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 “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,成周郊,作《毕命》。”

  • 大理院刑科第三庭

    审判机构名。清末置,由大理院刑科主管,掌审判不服京师高等审判厅判结的上诉案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