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膳部

膳部

官署名。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(546)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。西魏末、北周仿《周礼》建六官府,遂为天官府诸司之一,掌供宫廷饮食,设中大夫为长官,武帝建德二年(573)省中大夫,改以下大夫为长官,宣帝时复旧。下大夫、上士、下士贰之,辖内膳上士、中士; 食医下士; 外膳上士、中士、下士; 典庖中士、下士; 典饎中士、下士; 酒正中士、下士; 肴藏中士、下士。掌醢中士、下士。司鼎俎中士、下士。掌冰中士、下士。北齐为都官尚书所辖诸郎曹之一,掌侍官百司礼食肴馔等事,设郎中为长官。隋朝为礼部(祠部)四司之一,掌祭器、酒膳、食料之政,初设侍郎二员为长官,员外郎为次官,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置郎、承务郎为长贰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改置郎中、员外郎为长贰。历朝沿置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名司膳,咸亨元年(670)复旧,玄宗天宝十一载(752)再改,肃宗至德二载(757)再复。五代因之。渤海国亦置,属左六司,设郎中。北宋前期无职掌,设判部事一员,以无职事朝官充任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主管供进酒膳、祠祭牲牢礼料、藏冰供赐等事,郎中、员外郎复为职事官,领御厨、翰林司、牛羊司。哲宗元祐元年(1086),由主客郎中兼管,南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),由祠部郎官兼管。明初亦置,为礼部四属部之一,设郎中、员外郎各一员,主事三员,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名“精膳清吏司”。


官署名。唐宋皆置,属礼部。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礼部·膳部郎中》:“掌陵庙之牲豆酒膳。”《宋史·职官三·礼部·膳部郎中》:“掌牲牢、酒醴、膳羞之事。”其官有郎中和员外郎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退材场

    官署名。宋朝将作监所属机构,掌拣选京城内外退弃木材,区分长短曲直,合用者供营造,余作薪柴。设监官一人,以京朝官充任。宋将作监所属机构。掌收受京城内外退弃木材,按长短曲直进行选择,有用之材供给营造,其余

  • 文选司

    官署名。即“文选清吏司”。官署名。明、清置文选清吏司,属吏部,简称文选司。详见“文选清吏司”条。唐、宋文选属吏部,但未置司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吏部》、《宋史·职官三·吏部》、《明史·职官一·吏部》、

  • 冲冠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 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的四班,与伏波将军同班,大通三年 (529)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八班。陈定为拟八品,比秩六百石。武官名。南朝梁置,为加官、散官性质的将军,秩第四

  • 春官副正

    官名。唐朝秘书省司天台五官副正之一,肃宗乾元元年(758)置,一员,正六品上。为春官正副贰。

  • 大禄

    官名。汉朝西域乌孙等国置之。汉时西域乌孙国设此官。《汉书·西域传·乌孙国》:“相,大禄,左右大将二人,侯三人,大将、都尉各一人,大监二人,大吏一人,舍中大吏二人,骑君一人。”“昆莫有十余子,中子大禄强

  • 千人

    官名。秦及西汉初属中尉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后更属执金吾。又,边郡、属国都尉及西域都护皆置之,为武职。西汉置,为领兵的武官,位在都尉下。将军、中尉(即执金吾)、属国都尉、西域都护都设此官。《汉书·

  • 左宫伯中大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置,详见“宫伯中大夫”。

  • 正员郎

    即魏晋南北朝、隋唐时期编制以内的散骑侍郎,系与员外散骑侍郎相对而言。参见“散骑侍郎”。汉代散骑侍郎的别称。《通典·职官四·历代郎官》:“天监三年复置侍郎,视通直郎。”注:“今人或谓前代正员郎即令尚书郎

  • 州推官

    官名。宋代诸州幕职有节度推官与观察推官,小州推官、判官不平置,有的以推官兼观察支使,主管本州司法事务。自辽金始,诸州不设推官。

  • 天海关佐将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后期设置,掌天津海关事务。敛天安梁凤超曾任天海关正佐将,另有副佐将萧某。参见“佐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