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文书名。上行文。始用于汉朝,为四种章奏文书之一。后代沿之,然使用范围有异。唐制,凡上行文有六,笺用作上于皇太子及上官,非公文所施。清朝专指臣工上呈皇后之文书。凡遇元旦、冬至、万寿三大节或其他庆典,如皇太后、皇后寿辰等,直省官员除向皇帝、皇太后上表祝贺外,另向皇后上笺祝贺。例进笺官员,康熙五十五年(1716)定为文官按察使以上,武官副将以上,均由督抚汇进。乾隆十八年(1753)停布,按二司及副将进笺。乾隆末,定皇后千秋暨元旦、冬至永停笺贺。笺文与表文均由翰林院撰拟,内阁奏定颁布,全属一律。有正笺、副笺。正笺卷而不折,副笺折成本章式样,盛匣用黄绫包裹。进表、笺仪后,与表同贮内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序迁

    任官方式。用指官吏升迁中按资历和任内治行,循序而升者。明代官员升迁的方式之一。内地监司按资序升迁,称为序迁。

  • 出身

    官制用语。①指出任做官。旧以当官为委身事君,故以出身代指做官。《三国志·杜畿传》注引荀绰《兖州记》:“(杜柯)时幼小,不能让。及长悔恨,遂幅巾而居,后虽出身,未尝释。”《魏书·房亮传》:“时边州刺史例

  • 左士曹

    官署名。西晋、北魏所置尚书省诸郎曹之一。参见“左士郎”。

  • 铨写

    吏员名。元代于吏部置,员额五人,掌缮写之事。

  • 长秋寺卿

    官名。北齐与元设置,为长秋寺的主官,见“长秋寺”。

  • 共和

    西汉宫中女官名号。秩与百石类似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无涓、共和、娱灵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皆视百石。”1、大臣们共同执政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召公、周公二相行政,号曰‘共和’。共和十四年,厉王死于彘。”2

  • 东宫三师

    指太子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

  • 玉牒所

    官署名。宋太宗至道(995—997)初,命编皇族属籍。真宗咸平三年(1000)修成,后以《皇宋玉牒》为名。南宋专置玉牒所,掌修玉牒之事。设提举一至二人,以宰执兼任,以侍从一人兼修,宗正卿、少卿同修纂。

  • 使副

    官名。北朝对代表国家出使到其他政权的首席使臣副手之称。一般冠以使命名号,如聘陈使副、聘齐使副等。

  • 竹工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冬官府司卉下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竹工下士以佐其职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