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秘书郎中

秘书郎中

官名。三国魏文帝黄初(220—226)初置,秘书署属官,亦称“秘书郎”。两晋因之,南朝宋以后多称秘书郎,或亦称此名。《梁书·王份传》: “(王佥)策高第,除长兼秘书郎中。”北魏初称秘书郎,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(499)复次职令时改此名,北齐因之。详见“秘书郎”。


官名,也称秘书郎,以“”担任,则称秘书郎,以“郎中”担任,则称秘书郎中。东汉始置,掌校对经籍图书。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:“(安帝永初)四年,拜校书郎中,诣东观典校秘书。”注:“《谢承书》及《续汉书》并云为校书郎,又拜郎中也。”三国魏文帝置中书,典机要,置秘书郎中四人,专掌艺文图籍。三国蜀也置,职掌与魏同。晋沿置,分秘书图籍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部,由四人分管。南北朝皆沿置。见《宋书·百官下·秘书监》、《南齐书·百官志·秘书监》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隋朝称秘书郎,仍置四员,掌四部图书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下》。唐代秘书省置秘书郎三人,“掌四部图籍……凡课写功程皆判之。”见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秘书省》。宋朝秘书省有“秘书郎二人,掌集贤院、史馆、昭文馆、秘阁图籍,以甲乙丙丁为部,各分其类。”见《宋史·职官四·秘书省》。参看《通典·职官八》、《续通典·职官八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

    见“中州断事官”。

  • 监修国史

    官名。东晋康帝始以大臣领史局,渐为制度,《史通》卷一○《辨职》: “近古每有撰述,必以大臣居首。案《晋起居注》载康帝诏,盛称著述任重,理藉亲贤,遂以武陵王(晞)领秘书监”,“既而齐撰国史,和士开总知”

  • 乡法上士、中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秋官之属有乡士上士八人,中士十六人,旅下士三十二人。各掌国中其乡的民数及狱讼。北周依《周礼》之制,以王城及百里之内的近郊为乡,置乡法上士,正三命;乡法中士,正二命。属秋官府刑部中大夫。

  • 河道总督

    官名。明清督理河道之最高长官。掌治南北各河疏浚堤防之事。明永乐九年(1411),遣尚书治河,此后间遣侍郎、都御史。成化(1465—1487)后始称总督河道。嘉靖二十年(1541),以都御史加工部职衔,

  • 南府左宰相

    官名,辽朝置,为南宰相府之长官,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及国舅五帐世预其选。其佐官有南府右宰相、总知军国事、知国事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一》。

  • 军佐

    辅佐军官治理军务的官员称军佐,如军需、军医、军事文官、军事技术人员等,也置将、校、尉,但不设上将。军职类名。国民党政府规定:几军队中辅佐军官以治理军务者称为军佐,如军需、军医、以及军用文官与军事技术人

  • 建忠校尉

    官名,三国魏置,位低于将军高于都尉、掌征伐、驻守或奉诏出使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乌丸鲜卑东夷传》:“正始元年,太守弓遵遣建忠校尉梯儁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。”

  • 中侍郎

    官名。①十六国西秦置。《晋书·乞伏炽磐载记》: 永康元年 (412)“罢尚书令、仆射、尚书、六卿、侍中、散骑常侍、黄门郎官,置中左右常侍、侍郎各三人。”②宋徽宗政和六年 (1116) 置,为武臣阶官,

  • 县伯

    ①爵名。晋朝、南北朝、唐朝常为“开国县伯”省称。金朝初年置,位郡侯下,正、从四品,章宗承安二年(1197)改郡伯。②官署名。西魏、北周置,属地官府民部。以县伯中大夫为长官,下设小县伯下大夫、小县伯上士

  • 内命妇

    命妇之一种。①周朝王室宗亲子姓世妇。《礼记·丧大记》: “内命妇姑姊妹子姓,立于四方。外命妇率外宗,哭于堂上北面。”郑玄注:“世妇为内命妇,卿大夫之妻为外命妇。”孔颖达疏: “内命妇则子妇也。”②三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