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官名。①地方军事长官。东汉常命御史、中郎将等出督州郡军事,属临时差遣。三国吴于沿江要地置,统兵屯守,如西陵督、夏口督、武昌左部督、武昌右部督等,权势甚重,以皇帝亲信重臣出任。晋朝以督某州诸军事为该地区军政长官,位在都督或监某州诸军事之下。十六国汉、前凉、前秦、后凉及南朝沿置。②东汉大司马、大将军等府属吏,全称督盗贼。③ 统兵武官。三国吴置有无难督、前烦督、绕帐督等,统领营兵,为皇帝的侍卫武官首领,时亦外出征战,地位低于作为地方军事长官的诸督。


官名。1、皇帝特派官员。东汉皇帝特派御史视察、监督某事,或派中郎将等出督某州郡军事。属临时性差遣。

2、统帅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夏侯渊传》:“太祖征孙权还,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。”

3、指督军大将。《后汉书·郭陈列传》:“军征,校尉一统于督。”注:“督谓大将。”

4、地方军事长官,掌屯兵驻守。如三国吴置的两陵督、夏口督、武昌左右部督等。

5、各类统兵官的总称。如三国吴统领近卫军营兵的无难督、前烦督、绕帐督;另外还有水军督、京下督等。

6、督盗贼的简称。东汉大司马、大将军等府属吏中有督盗贼一官,简称“”。

7、加官名。北魏的刺史加“”或“都督”,则兼掌军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监

    官名。汉代廷尉有此官,掌刑法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廷尉》:“廷尉,秦官,掌刑辟,有正、左右监,秩皆千石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廷尉》:“正、左监各一人;左平一人,六百石。”注:“掌平决诏狱。”

  • 辑濯

    官名,汉设此官,掌管辑濯士及船只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水衡都尉》:“属官有上林、均输、御羞、禁圃、辑濯、钟官、技巧、六厩、辨铜九官令丞。”注:“辑濯,船官也。”

  • 小刑部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刑部中大夫属官,正一命。

  • 筹办海军大臣

    官名。清宣统元年(1909)设,主掌筹办海军事务处。二年,海军部成立后省。

  • 监军道

    官名。明朝于各省设,不常置。为各省布政使佐官左右参政、参议的分道之职,以监督武职,整理文书,商榷机密,参谋军务。专职道员名。明代常因事以按察司副使或佥事监军,称为监军道,事已则罢。

  • 都军司

    官署名。金朝置。设在府镇之地。掌地方军事、维护治安。设都指挥使一员,秩正七品。下设军典、公使等吏员。辖有军兵。官署名。金于诸总管府、节镇置都军司,掌军率差役、巡捕盗贼,总判军事,并与录事同管城隍。主官

  • 牛录

    清朝八旗之基层组织。原意为“箭”。初,满族人出兵打仗或狩猎行围,各依族党村寨结队而行,每人出箭一支,每十人立一长,称“牛录额真”,意为箭主。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(1601) ,编三百人为一

  • 左卫率府

    官署名。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。秩正三品。仁宗延祐六年(1319)六月,由羽林亲军都指挥使司改立。统汉军万名,隶东宫詹事院下。置卫率使三员,副使二员,佥事二员。置营于武清,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。七年三月,

  • 官名。契丹置。为统兵官。往往又因之为军名,如三克军、九克军。统和十二年(994),圣宗又以奚族之二克军分置二部,即南克部、北克部。

  • 会办外城工巡局事务大臣

    官名。为外城工巡局长官,员额二人。见“外城工巡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