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苑使
官名。五代后梁置,掌洛阳苑囿园池之事。宋初属西班诸司使,多不领本职,仅为武臣迁转之阶。真宗咸平元年 (998)定为同六品,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改正七品。徽宗政和二年 (1112) 重定武臣阶官,改武略大夫。
官名。唐置,管理洛阳地区宫苑和宫苑所属的庄田。五代沿置。宋属西班诸司使,通常无职掌,仅作为武臣迁转之阶。政和二年(公元1112年)改称武略大夫。
官名。五代后梁置,掌洛阳苑囿园池之事。宋初属西班诸司使,多不领本职,仅为武臣迁转之阶。真宗咸平元年 (998)定为同六品,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改正七品。徽宗政和二年 (1112) 重定武臣阶官,改武略大夫。
官名。唐置,管理洛阳地区宫苑和宫苑所属的庄田。五代沿置。宋属西班诸司使,通常无职掌,仅作为武臣迁转之阶。政和二年(公元1112年)改称武略大夫。
专职道员名。清初在福建设置,后废,以沿海巡道兼巡海之事。
爵名。北魏中期置,位第五等,低于侯。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(499)定为从二品。爵位名。北魏置,秩从二品,地位在开国县侯之下,开国县伯之上。
女官名。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,无定员,六品。
即“功德司”、“功德使”。
官名。辽朝南面京官。亦称上京城皇使,为上京皇城使司长官。
官名。明清道录司之官员。分掌天下道教之事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设,一人,正六品。康熙十三年(1674)定设一人,亦为正六品。依例升迁左正一,缺出由左演法升补。
官名,即河南郡太守,掌治其郡。王莽置大尹,职如太守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
清代文选清吏司的内部机构。掌收发本司应办的交议阁钞折件及京外各项公文。设经承以办理事务。
蒙、元怯薛执事名。蒙古语,意为“书写圣旨者”,掌书写大汗、皇帝口述圣旨。吏员名。蒙古语,“札里”意为圣旨,“赤”意为者。由怯薛(番直宿卫)人员充任,掌书写皇帝口述圣旨。
郡分职诸曹之一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记公府辞曹主辞讼事。汉代亦置辞曹,《隶释》五《巴郡太守张纳碑》有辞曹史二人。《洪范五行传》说: “辞曹共讼诉。”所掌与公府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