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朝内杂职官

朝内杂职官

官类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指朝内正职官以外的各种朝内官员。又可分为两类:一类为天王府与各朝内正职官府内的属官,其中事务性的属官,称为各种典官,在天王府供职的专称朝内典官;另一类为天朝典官,掌理整个政府事务,其官署称为衙。其实,朝内正职官中如侯、丞相、检点、指挥、将军等除统军出外作战者外,在朝内时也是办理一般事务的,而杂职官中如东王府的六部尚书,却是总理政务的,所以事实上并无正职杂职可分。杂职官在前期最高官阶为职同指挥,后期杂职官中,天朝总典印以天福爵充任,比以前已提高数级。朝内杂职官亦各有属官,《贼情汇纂》卷三《伪官表后补遣·伪同职官所属伪官名目》中有如下概括说明:“凡伪王、侯、丞相、检点、指挥有六部尚书、六部书、六部掌书诸名色,其六部尚书所属,又各署六部掌书;六部书、六部掌书又各有掌书、书理。惟伪东殿各尚书之掌书颁给印信,其余掌书。书理,六曹执事若吏胥而已”; “凡一切同职官均有书理,但概称书使,视长官同何职,属官亦同属何职,如军中各典官职同监军,其书使亦同监军书理所同之职”; “凡一切伪同职官均有尉、伺,但概改为差,如东殿尚书、东殿承宣职同检点,其尉、伺则称东殿吏部一尚书检差、东殿左一承宣检差之类。递而下之则有指差至旅差诸名色”; “伪同职官历、传、各典官——历、传、各典官至指挥以下(按:应为将军以下,因为不包括指挥),则无有同职官,亦惟职同检点、指挥者有之,如东殿一尚书检历、北殿右二承宣指传之类”; “以上同职官所属伪官人数,亦视正职官置几人亦置几人。”如果上述记载可信,则这一级属官总数当极为庞大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兵马都监

    官名。宋朝诸路分都监及诸府、州、军、监,以至县、镇、城、寨、关、堡都监,或称兵马都监,掌屯戍、边防、训练政令。辽朝置为诸部署属官,属北面边防官。

  • 外朝大人

    官名。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(386 )置,无常员。统率侍中已下至中散等官员。主受诏命,出入禁中,参议军国大事及奉命出使。在建国初期权力很大,尚书省设立后,遂废。

  • 右金吾街司

    见“金吾街仗司”。

  • 武库署丞

    官名。即武库丞。

  • 运判

    官名。“转运判官”之简称。宋朝始设,为转运使之佐官。初掌随军供办军需,太宗以后,因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之长官,遂改为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。后代沿置。金朝为都转运司 (中都路) 及转运司 (其余各路)

  • 军医司

    官署名。①清末陆军部所属机构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掌陆军卫生、治疗、防疫、医药器具,兼司军医人员之教育、升调。初辖医务、马医二科。宣统二年(1910)改辖卫生、医务二科。置司长一人掌司事,下设

  • 内务府包衣缺

    清朝官缺之一。亦称内务府包衣官缺。指专为具有内务府包衣身分之官员所设之额缺。有内务府郎中以下,未入流以上之额缺,皆由总管内务府大臣于内务府包衣内保题拣选,不准推升部院缺。惟坐办堂郎中、总理六库事务郎中

  • 右典牧都尉

    官名。西晋置。掌管马、牛的牧养,属太仆,六品。见《晋书·食货志》。

  • 次等司

    西夏第二等官衙。包括殿前司、御史、中兴府、三司、和尚功德司、出家功德司、大都督府、皇城司、宣徽院、内宿司、护法功德司、閤门司、御庖厨司、匦匣司、西凉州等。用十五两铜镶银印。

  • 丞参

    清末新设于各部尚书、侍郎以下的左、右丞和左、右参议之统称。主要职掌为拟订、审议有关部务之法制政令。丞参是左右丞和左右参议的统称。清朝末年实行新官制,在各部尚书、侍郎以下设左右丞和左右参议,统称丞参;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