曩论觅零逋
官名。吐蕃官,即内副相,置一人,与大相、副相、内大相、小相、整事大相等共任国事。
官名。吐蕃官,即内副相,置一人,与大相、副相、内大相、小相、整事大相等共任国事。
清朝知府别称。黄堂乃古时太守之厅堂,以知府之地位略同于太守,故名。
官名。北齐置,见“左右牝署令丞”。
官名。南朝梁置,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第十班,普通六年(525)刊正将军名号时列为“十猛将军”之一。陈沿置,拟六品,比秩千石。武官名。南朝梁置,为加官、散官性质的将军,秩第九班。
官名。西晋惠帝置,与左、右、前卫率各领一军,宿卫东宫,亦任征伐,地位颇重,五品。东晋初废,孝武帝太元 (376—396) 年间复置。南朝宋废。东宫武官名。见“太子左卫率”。
匈奴官号,位次骨都候,为领兵武官。见《后汉书·匈奴传》。
集贤殿修撰、集英殿修撰、右文殿修撰等简称。
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统领敦睦宫所属丁户。唯于南京设一处提辖司。
东宫武官名。隋置于左右卫率府,员额各八人。
铜质官印。汉朝吏秩比二百石以上,比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皆授铜印,绶带以官秩高低有黑、黄之分。秩比六百石以上,铜印黑绶; 比二百石以上,铜印黄绶。后或沿用。南朝齐尚书令、仆、中书监、令、秘书监、丞、太子二率
道官名。元置,见“县威仪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