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执戟

执戟

①皇帝的亲近侍卫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 “谒者、执楯、执戟、武士、驺比外郎。”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 “执楯、执戟,亲近侍卫也。”秦、汉以郎中、中郎、侍郎等郎官执戟宿卫宫殿门户,故亦为郎官代称。② 武官名。唐武则天天授二年 (691) 始于诸卫各置五人,正九品下,为四色官之一; 东宫六率各三人,从九品下。肃宗乾元元年 (758)北衙六军亦准诸卫置,员额、品秩皆同。宋初仅存空名,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废。


1、掌侍从宿卫郎官的别称。秦汉时以郎中、中郎、侍郎持戟宿卫宫殿门户,因此有“执戟”之称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韩信谢曰:臣事项王,官不过郎中,位不过执戟,言不听,画不用,故背楚而归汉。”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太子即皇帝位……(赐爵)中郎不满一岁一级,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。宦者尚食比中郎,谒者、执楯、执戟、武士、驺比外郎。”注:“应劭曰:执楯、执戟,亲近陛卫也。”

2、官名,唐武则天置,诸卫各五人,正九品下;东宫六率各三人,从九品下。肃宗乾元年间,也准北衙六军诸卫置。宋朝初年只是个空名,神宗时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胡中郎将

    官名。南朝齐置。《南齐书·王玄载传》: “以玄载士望,板为徐州刺史、持节、监徐州豫州梁郡军事、宁朔将军、平胡中郎将。”

  • 采访推官

    官名。唐置,属采访使。员额一人,掌推鞫狱讼。后改为观察推官。参见“推官”。

  • 税课司

    官署名。① 明清地方征税机构。明初改在京官店为宣课司,府州县官店为通课司,后改通课司为税课司、局。府称局,县称司。设从九品大使一人,典商贾,侩屠,杂市之常征,汇于府州县。清朝沿置,征纳地方店铺牙贴契税

  • 监御史九条

    汉初对于三辅地区惩治不法、整顿吏治的规定。惠帝三年(公元前192年)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事:词讼、盗贼、铸伪钱、狱不直、徭赋不平、吏不廉、吏苛刻、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、作非所当服,凡九条。

  • 降虏校尉

    官名,东汉置,位低于将军而高于都尉,掌帅军征伐。《后汉书·公孙瓒传》:“瓒率所领追讨(张)纯等有功,迁骑都尉……诏拜瓒降虏校尉,封都亭侯,復兼领属国长史。”

  • 修宫阙使

    使职名。唐昭宗乾宁五年(898)京兆尹韩建请修复宫阙,奉帝归长安,遂以为修宫阙使,总诸道助钱及工材,以都将蔡敬思督其役,营葺长安,并亲临施工,按期峻工。

  • 帐内都督

    官名。北魏末及东、西魏置。统领主帅左右的侍卫军士,东魏中外府、西魏大丞相府皆设。《北齐书·綦连猛传》:“(元象)二年(539),除平东将军、中散大夫。其年,又转中外府帐内都督。”官名。北魏置,为州军府

  • 译署

    即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”。

  • 都督内外诸军事

    官名。北周置。《周书·静帝记》: “随公杨坚为都督内外诸军事。”即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,为避杨坚父讳而改。参见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。

  • 典府丞

    官名。王国属官,晋朝平原、汝南、琅玡、扶风、齐等大国置典府,位舍人下,后演为此职。南朝宋沿置,各一员; 梁亦置,以中正品评位不登二品者为之。北齐皇子王国、诸王国皆置,各一员。隋朝诸王国各置一员,位典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