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户部尚书

户部尚书

官名。唐朝以后中央行政机构户部之最高长官。总掌户部事。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(649),高宗登基,以避太宗讳,改民部尚书设,隶尚书省之下。额一员,正三品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 改称司元太常伯,咸亨元年(670) 复旧。武则天光宅元年(684)改称地官尚书,中宗神龙元年(705) 复旧。中唐以后,常以他官掌钱谷之政,本部之职渐为度支、盐铁、转运等使所夺,尚书多为外官所带空衔,本部日常事务多由侍郎主之。五代因之。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,不任本职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始实领户部事。从二品。南宋初,以执政兼领财用事,后复置尚书掌部事。辽朝亦设,属南面官,无实职,多为加官。金朝设一人,正三品。元朝改属中书省。成宗大德五年(1301),定制为三员,正三品。明初沿元制,洪武十三年(1380)废中书省,六部尚书直隶于皇帝,事权提高,升为正二品。额设一员。清沿明制,初以承政为户部长官,顺治元年(1644) 改承政为尚书。五年,定满、汉尚书各一人。初制,满员一品,汉员二品,顺治六年,改满尚书为二品。康熙六年(1667)复故,九年仍改二品。至雍正八年(1730),满、汉尚书俱定为从一品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户部改度支部,遂改称度支部尚书。


官名。为户部的最高长官。唐朝的户部尚书,掌管土地、人民、钱谷之政、贡赋之差。详见“户部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侍中省

    官署名。魏、晋时为侍中所居,与散骑省、侍省合为门下三省。南北朝散骑 (集书)、西省各自独立,侍中省遂专“门下”之称,迳号门下省,两名亦常互称。参见“侍中”。

  • 侍正

    官名。元朝置为侍正府长官,正二品,置十四员,掌宫廷近侍事务。下置同知二员,正三品; 佥府二员,从三品; 侍判二员,正四品; 经历一员,从六品; 都事一员,从七品。官名。元置,为侍正府的主官,见“侍正府

  • 翰林医证

    官名。北宋徽宗政和三年(1113)置,为从八品医官阶官。医官名,也是医官官阶名。宋代设此医官,供内诗。见《宋史·职官九·医官》。

  • 对伎术官任官的限制

    官员任用限制之一。所谓伎术官,指的是掌理天文、音乐、医药等专门知识的官员。唐制规定他们只能在本司任用, 除非任职年久,否则不得外迁。伎术官外迁他官,被认为是“器用纰缪, 职务乖违, 不合礼经”(见《唐

  • 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

    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。秩正三品。文宗至顺二年(1331)四月,由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改立。掌斡罗思军士。简称宣忠扈卫、斡罗思卫。置营于大都北,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。置都指挥使、副使等职。

  • 解巾

    谓除去头巾,换戴官帽。指初仕。亦作“释巾”。《后汉书·韦著传》:“诏书逼切,不得已,解巾之郡。”李贤注:“巾,幅巾也。既服官冕,故解幅巾。”《陈书·儒林·沈洙传》:“解巾梁湘东王国左常侍。”做官。摘掉

  • 淮东、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

    官署名。元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始立总管府,并管涟海高邮湖泊提举司、沂州等处提举司事。十六年(公元1279年)置扬州打捕达鲁花赤总管府。二十二年(公元1285年)省并为淮东、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,

  • 冶匀啬夫

    官名。战国时中山国设置,裘锡奎《啬夫初探》说,近年来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对平山县中山王墓进行发掘,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有冶匀啬夫之名,“似是以冶铸为专职的官吏。”(见《云梦秦简研究》,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。

  • 督护

    官名。两晋南北朝置。州、郡及出镇方面将军府皆设,掌兵事。两晋时常被派出统军征伐。隶于州、郡者地位较低,隶于军府者或有地位较高的,如东晋陶侃为江夏太守、鹰扬将军,加任此职。南朝齐、梁、陈时广州设有西江、

  • 厅通判

    官名。清置,见“厅同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