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巡阅使

巡阅使

官名。民国北洋军伐时期置,为数省或数区的军政长官,掌理所辖省区的军政事务。


最高级地方军政长官。北洋政府为安排大实力派的需要,设置巡阅使一职,使其控制两省以上地方,在形式上隶于陆军部管辖。巡阅使因其所辖的区域不同可分为两类;一类是省区性的,辖有两省或三省。辖两省的有粤、闽、两广、闽浙等巡阅使;辖三省的有东三省、直鲁豫、苏皖赣、热察绥等巡阅使。一类是地区性的,不辖具体省区,如长江、南洋、海疆等巡阅使。有的巡阅使还配置有副使,如有长江巡阅副使、南洋巡阅副使、苏皖赣三省巡阅副使、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,但并不普遍设立。巡阅使的职权,在理论上说主要是节制、调遣辖区内的军队,事实上则兼管军队诸务,具有省以上的大行政区军政长官的性质。巡阅使的官署称为巡阅使署,各巡阅使署组织并不相同,各以组织令定之。依照民国九年(公元1920年)十月十七日公布的《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》的规定, 设参谋长作为巡阅使的幕僚长,由大总统简任。其下分设下列各处:秘书处,设秘书若干人;参谋处,设一、二、三等参谋;副官处,设一、二、三等副官;政务处分设内政、外交两科;军务处,分设军械、考绩两科;军需处,分设会计、粮服两科;军医处,分设医务、卫生两科;军法处设军法官。各处设处长一人,处下的科设科长、科员。巡阅使署得酌设顾问和参议以备咨询,并得设宪兵司令一人,宪兵三百人。巡阅使还可在编制以外设置人员和机构。直鲁豫巡阅使署甚至设有“驻京侦缉处”,实属特例。与巡阅使相类似,兼辖两省以上的还有经略、筹边等使、边防督办和军阀自封的东三省保安司令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龙令

    官名。北齐置,为左龙署长官。

  • 护军校尉

    官名。三国吴置。《三国志·宗室传》:“孙皎字叔朗,始拜护军校尉,领众二千余人。”武官名。三国吴置,掌领兵。孙皎曾任此职,见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静传》子皎附传。

  • 黄门倡监

    官名,汉置,掌黄门乐人。倡:乐人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时有幸倡郭舍人,滑稽不穷,常侍左右……上令倡监榜舍人,舍人不胜痛。”注:“师古曰:幸倡,倡优之见幸遇者也。”官名。西汉黄门令所属,倡指倡优,见《

  • 羽林中郎将

    官名。西汉宣帝令中郎将监羽林禁军,称羽林中郎将,主羽林郎,掌宿卫侍从。属光禄勋,秩比二千石。东汉及三国魏、蜀沿置,多由外戚或功臣子弟等亲信充任。西晋罢。北魏复置,属领军将军 (中领军),多授宗室或鲜卑

  • 小驾部上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属官,员一人,佐驾部中大夫、小驾部下大夫掌本司事务。北周武帝建德二年(573),省六府诸司中大夫,以下大夫为长官,遂成为驾部次官。宣帝即位

  • 当笔

    唐朝宰相轮番执政事笔,主持政务,肃宗时每人十日,德宗时每日一人。后以轮值主政称当笔。

  • 司调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仿《周礼》调人置,北周沿置。秋官府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司调下士以佐其职。北周时于其上置有司调大夫,以总其事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 罢。参见“调人”。

  • 判太府寺事

    官名。北宋前期置,为太府寺长官,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复以太府卿为太府寺长官,遂罢。官名。宋初太府卿与少卿都是寄禄官,以判太府寺事一人,同判太府寺事一人为正副长官。

  • 南鞍库

    官署名。清朝内务府武备院之办事机构。康熙三十七年 (1698) 分鞍库设。掌供奉宫用鞍辔、皮张、雨缨、条带诸事。下设熟皮作。置五品员外郎二人,六品库掌二人,委署六品库掌一人,各种匠役二百余人。

  • 总统府秘书厅

    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。以秘书长为主官,下设秘书、参议、大礼官等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