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①官名。(1) 春秋始置,战国沿置。或称将军。军队主帅。《孙子·作战篇》: “故知兵之将,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也。”(2) 百人之长。又称“百将”。战国秦置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 “五人一屯长,百人一将。”(3) 曲氏高昌国置。位在参军下,吏上。② 军队编制单位。宋朝神宗时部分军队实行将兵法,以不同番号的禁军指挥,混合组成将的编制。下设部,部下设队。兵力自数千至万余人。番号以路分为名,依次编排。统兵官有正将、副将各一,下设押队使臣、训练官、部将、队将等。南宋时,为各屯驻大军第二级军队编制单位,隶属于军。


统兵之官。东周已有,晋置三军之将,为军队主帅;《吕氏春秋·审分览·执一》:“军必有将。”所帅人数不等,《尉僚子·制谈》:“百人一卒,千人一司马,万人一将。”《商君书·境内》:“五人一屯长,百人一将。”秦、汉皆置,秦汉间还分上将、亚将、末将。汉朝有的还冠以兵种之称,如骑将、弩将、厩将、重将等。宋有正将、副将、部将、队将。见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、《历代职官表·卷五提督总兵副将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马正

    官名。春秋时鲁国置。卿大夫家臣。掌卿大夫家兵甲车马之政令。一说即家司马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 “季氏以公鉏为马正。”杜预注: “马正,家司马。”《定公十年》: “公南为马正”。杜预注: “叔孙家臣

  • 抚河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八班,拟武臣将军等号,大通三年(529) 定制后仍拟武臣将军等号。

  • 满语官名。武职。汉译为“侍卫”。

  • 官命

    官爵禄命。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 “官命未改。”

  • 额外外委

    参见“外委”。

  • 太子右侍率

    官名。即太子右卫率,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,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复名右卫率。

  • 丙署长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名义上属少府,员七人,以宦者任之,秩四百石,黄绶。各主中宫别处。官名,汉置,为少府属官,俸四百石,宦者,掌中宫别处,共七人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·少府》:“丙署长,七人,皆四百石,黄绶。本

  • 权三司使公事

    官名。见“三司使”。

  • 笔帖式哈番

    满语“文官”之意。指正卿以下、有顶戴官员以上之文职官。

  • 曜武将军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三品下,二十三年改为四品。武官名。北魏设置,用以褒赏勋庸,秩正四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