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宫闱局

宫闱局

官署名。隋朝内侍省置,有令二员、丞三员,并用宦官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局为署,隶长秋监,参用士人。唐朝内侍省复置,仍用宦官,令二员、丞三员。掌侍宫闱及出入管钥; 凡享太庙,皇后神主出入,则率其属舆之; 总小给使学生之籍,给粮廪; 又领内掌扇十六员、内给使无常员、内阍史二十员、小给使学生五十员等属。金朝宣徽院于世宗大定二年(1162)改宫闱司为此,置提点、使、副使,掌宫中阁门之禁,率随位都监、同监及内直各给其事; 又有直长及内直一百七十余员。


官署名,隋唐都设此官署,掌管宫内法纪制度、出入管钥等。其长官称令,属内侍省。《隋书·百官下·内侍省》:“领内尚食、掖庭、宫闱、奚官、内仆、内府等局。”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宫闱局》:“令二人,从七品下;丞二人,从八品下。掌侍宫闱,出入管蘥。凡享太庙,皇后神主出入,则帅其属舆之。”蘥,通钥。参看《通典·职官九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泉府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地官府司市下大夫属官,掌钱币的铸造,其下设泉府下士以佐其职。正二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扎尔虎七

    即“扎尔固齐”。

  • 典官

    太平天国官类名。为杂职官的一种,典即典守主管之意,典官种类繁多,依服务的对象分,可别为三类:一类是专为天王、诸王、侯、丞相、检点、指挥服务的,其中在天王府供职的称为朝内典官;一类是办理整个政府事务的,

  • 南省

    ① 官署名。西魏文帝大统(535—551)初,独孤信镇守洛阳,置行台,时称南省。《周书·柳虬传》:“以虬为行台郎中,(裴)诹为都督府属,并掌文翰。”时人为之语曰: “北府裴诹,南省柳虬。” ② 尚书省

  • 道纪司

    官署名。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始设于各府,掌钤束一府之道人。设都纪、副都纪为正、副长官。清沿明制未改。官署名。清朝设在省府掌管道教徒事务的官署。其官有都纪、副都纪各一人。参看

  • 左民都令史

    官名。两晋以来尚书省置都令史八人,协助尚书左、右丞管理都省事务,监督诸曹尚书,参与政要,权任虽重,用人常轻。南朝梁始重其选,置殿中、吏部、金部、左民、中兵五都令史,武帝天监九年(510)诏令选用有才干

  • 梯里已

    官名。辽置,即惕隐。见“大惕隐司”。

  • 颛顼

    颛顼部落的首领称号,亦号高阳氏。颛顼部落为夷人中的一个分支,春秋时代的卫国传说是“颛顼之虚”,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地区。其后裔有祝融,春秋时代的郑国传说是“祝融之虚”,地处嵩山东麓的外方地区,其后裔发展

  • 引进司使

    官名。宋置,为引进司长官,掌臣僚、蕃国进奉礼物及引导外宾之事。其佐官为副使。

  • 巴牙喇专达

    即“巴牙喇壮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