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宣徽使

宣徽使

官名。唐宪宗元和(806—820)中置,以宦官充任,渐为宣徽院长官,总领内诸司使及三班内侍名籍,掌其迁补、郊祀、朝会、宴享供帐,检视内外进奉名物。五代迄宋,因事简官尊,常以枢密院官兼。宣徽院分南、北院,使亦分南、北院使,宋朝以南院使资望优于北院使,二使共院而各设厅事,通掌院事。神宗熙宁四年(1071)著令,其位参政、枢副、同知下,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罢院而存使号,哲宗元祐三年(1088)复置院,绍圣三年(1096)罢院,南宋不复置。辽朝北面官分置南、北使,南面宣徽院不分南、北,置于太宗会同元年(938);南京宣徽院亦置,不分南、北。金朝宣徽院置,分左、右,俱正三品,为长官,掌朝会、宴享、殿庭礼仪及监知御膳。西夏亦分南、北。元世祖至元十五年(1278)置一员,二十年升从二品,增一员;二十三年升正二品,三十一年置四员,成宗大德三年(1299)升从一品,仁宗皇庆元年(1312)增三员;后定置六员,从一品,掌供御食。朱元璋吴元年(1367)宣徽院亦置,正三品,明洪武元年(1368)改置光禄寺卿。


官名。唐代南北宣徽院各置使一人,由宦官担任,总领宫内诸司、三班内侍名籍、郊祭、朝会、宴享、供帐等事。五代和宋朝的宣徽使,皆由大臣担任,职掌与唐同。辽、金、元宣徽院不分南北,皆置使。金代宣徽使分左右,均正三品,掌朝会、燕享、殿廷礼仪,并兼知御膳。元代宣徽使掌玉食等。见《文献通考·职官十二》、《续文献通考·职官六》、《宋史·职官二》、《辽史·百官志三》、《金史·百官二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三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知审官西院

    官名。见“审官院”。

  • 江西清吏司郎中

    官名。简称江西司郎中。①明清户部江西清吏司之主官。掌司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,改江西部郎中设,一人。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亦设一人,皆正五品。清顺治元年 (1644) 沿设,汉郎中一人。满洲司官初

  • 太子右虞候

    官署名。隋朝始置,有开府一员,掌斥候伺非; 又有长史、司马及功仓兵骑诸曹参军事,法铠等曹行参军各一员、行参军三员; 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开府为率,并置副率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名太子右清道卫

  • 九卿

    官名合称。《尚书大传》:“古者天子三公,每一公三卿佐之,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以《周官》之天官冢宰、地官司徒、春官宗伯、夏官司马、秋官司寇、冬官司空为六卿,少师、

  • 中央学会

    教育部直属机构。北洋政府于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布《中央学会法》,规定中央学会直属教育总长,以研究学术、增进文化为目的。会员无固定员额,由具备下列资格之一者互选:一、在国内外大学或

  • 集礼

    西夏职官封号。授与次品官,称为文武孝种口恭敬东南姓关上倚世。

  • 油工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色下大夫油工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
  • 监郡

    秦汉御史,外督州郡,称监郡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。唐薛能《暇日寓怀寄朝中亲友》:“监生白发方监郡,遥耻青衣懒上楼。”

  • 抄事

    吏官名。金代设于诸京留守司、按察司、路总管府及诸府、州等官署,掌抄录事目,书写法状。

  • 正贴司

    吏名。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吏部、秘书省等官署置,分领有关细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