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安抚使

安抚使

官名。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遣柱国韦洸安抚岭外,仁寿四年(604)又以杨素为河北道安抚大使,皆为行军主帅之兼职。唐太宗贞观(627—649)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,有安抚、巡察、存抚等名,后或以节度使兼任,德宗贞元(785—805)时又加置副使。宋真宗咸平二年(999)复置于西川及陕西,以两制为之。景德三年(1006)又置于河北沿边,以雄州守臣兼任。后陕西沿边诸州亦置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)湖南置一人,八年河北四路各置一人。徽宗崇宁二年(1103)河南置一人。掌总护诸将,统制军旅,察治奸宄,肃清一道,总兵民之政,听狱讼、颁禁令、定赏罚,稽钱谷、甲械出纳之籍。若事难专决,则具可否禀奏; 机速边防及士卒抵罪之事,则许便宜裁断。南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)置于沿河、沿淮、沿江处,兼马步军都总管,以文臣充任。四年罢,改置镇抚使。后复置,罢镇抚使。辽朝于易州置,又有九水诸夷安抚使,掌巡查边境,招抚降叛等事。金朝置为安抚司长官,从一品。元朝沿置,位在达鲁花赤下。明朝置为土官,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设安抚司长官,从五品,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,掌守疆土、修职贡。清沿置,为从五品土官,许世代承袭为安抚使司长官,掌辖区政务及土兵之事,受地方督抚节制。


官名。隋朝有安抚大使,为行军主帅的兼职,由二品以上的官员担任。唐朝前期为临时派往战后地区或灾区的官员,称安抚使;中期以后,各道都有节度使、观察使,便不再设此官。宋朝则为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的官员,称安抚使或经略安抚使,常由知州、知府兼任,有“帅司”之称。由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时称安抚大使。元朝仅在边远地区设置,位在宣慰使和宣抚使之下;到明、清两朝,仅是边远地区的武职土官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下·节度使》、《宋史·职官七·经略安抚司》、《明史·职官五·安抚司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四·四川宣慰使司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世袭国子监学正

    官名。清置,为衍圣公官属。秩正八品, 员额一人,以孔子后裔承袭。

  • 刑部中大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秋官府刑部司长官,掌杖、鞭、徒、流、死五刑的判决与执行。下设小刑部下大夫、小刑部上士、小刑部下士以佐其职,领司刺上士、乡法上士、遂法上士、稍法上士、县法上士、

  • 右游击倅长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游击率上士属官,正一命。

  • 郢匠

    对考官的敬称。唐皇甫冉《上礼部杨侍郎》:“郢匠抡材曰,辕轮必尽呈。”唐顾况《祭李员外文》:“生人不幸,天丧斯文。斯文既丧,呜呼郢匠。”

  • 参军官

    官名。清末新陆军军官。光绪三十年(1904)定新陆军营制,始置。每标一人,正四品,协参领充,奏补。掌赞佐营务,参画机宜。

  • 骠骑将军中书监

    官名合称,骠骑将军,西汉置。为重号将军,掌征伐。中书监,三国魏文帝置,与中书令共掌机密,典尚书奏事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》:“(正始)九年春二月,卫将军中书令孙资,癸巳,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……逊位

  • 演览

    官名。南诏官,大府副将。

  • 掌簿

    官名。隋炀帝始置,为宫廷女官,二十四掌之一,属尚宫局。员二人,从九品。唐朝改正八品,为司簿、典簿之佐。宋朝置为尚宫属佐,协助司簿掌宫人名册及廪赐之事。金沿唐宋之制,二人。明朝宫中尚宫局下设二人,正八品

  • 治行尤异

    省称尤异,即官吏治绩优异。凡举尤异者多升迁高级官职或增秩。汉朝皇帝常不定期地下诏举治行尤异者,以资奖励。

  • 皇上

    即皇帝、天子。臣民对皇帝称“皇上”。陆机《皇太子宴元圃宣猷堂赋诗》:“皇上纂隆,经教弘道。”皇帝的称谓。陆机《皇太子宴元圃宣猷堂赋诗》:“皇上纂隆经教宏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