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常卿

太常卿

汉、晋、南朝宋、齐、北魏为“太常”的尊称。南朝梁定为官名,十四班,掌宗庙祭祀礼乐宾客车舆天文学校陵园等事,领明堂、二庙、太史、太祝、廪牺、太乐、鼓吹、乘黄、北馆、典客馆等令、丞,陵监、国学及协律校尉、总章校尉监、掌故、乐正等。陈因之,三品、中二千石。北齐置为太常寺长官,三品,掌管宗庙祭祀礼乐。历朝沿置。以其掌礼乐祭祀,或称乐卿。隋、唐正三品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名奉常正卿,咸亨元年(670)复旧; 武则天光宅元年(684)改名司礼卿,中宗神龙元年(705)复旧。又或委大臣为礼仪使,总制定礼仪之事,置太常礼院参议礼制,本官职权渐轻,唯掌祭祀礼乐之事务,其政令则仰承礼部。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,仅表示品级俸禄,不预寺务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始成为职事官,正四品。南宋因之。自南北朝迄宋,位列诸卿之首,事权虽有削夺,地位清要。辽、金沿置,地位渐轻,金从三品。元初不置,唯以寺丞、翰林管理寺务,世祖至元九年(1272)始置,正三品。武宗时改升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,遂罢。元末朱元璋吴元年(1367)置为太常司长官,明洪武三十年(1397)复为太常寺长官,正三品。明南、北京各置太常寺,均设寺卿,南寺卿多以科甲出身者充任,北寺卿则自永乐(1403—1424)以来,常由乐舞生累资迁任,甚或加礼部侍郎、尚书衔掌寺。至隆庆(1567—1572)初始改用科甲出身者。清朝置满、汉各一员,正三品,掌管坛庙祭祀。或隶礼部,或独立。又别委管理寺事大臣总领寺务,位在其上。明、清位次大理卿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太常寺省入礼部,遂废。自北齐以来,亦称“太常寺卿”。参见“太常寺”。


官名,汉置,俸中二千石,掌礼仪祭祀。每祭祀,先奏其礼仪;及行事,常赞天子。每选试博士,奏其能否。大射、养老、大丧,皆奏其礼仪。每月前晦,察行陵庙。有丞一人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,后世多沿置。参看“太常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水陆运输联合委员会

    行政院直辖机关。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设置,掌协调水陆运输事宜。

  • 六计

    周朝考察官吏的六项标准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:“以听官府之六计,弊群吏之治:一曰廉善,二曰廉能,三曰廉敬,四曰廉正,五曰廉法,六曰廉辨。”听,平治;廉,考察。

  • 进级

    官员奖励方式之一。北洋政府于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规定,进级和加俸均为县知事奖励的第三等。

  • 译史

    吏名。从事笔译,设于州以上官署。辽道宗大康九年(1083),定译史迁叙等级。金制,役满一百二十个月,即可出职。元制,役满九十个月无过错,可出职。蒙古人译史出职,较色目人、汉人高一等。

  • 僚佐

    长官下属的佐助官员,也写作“寮佐”。如汉朝的掾史属、佐史、从事等;唐宋时期的录事参军,判官、推官、主簿以下的属员皆是。

  • 轻骑将军

    官名。十六国前秦置。《晋书·苻坚载记下》:“坚於是以骁骑吕光为使持节、都督西讨诸军事,与陵江将军姜飞、轻骑将军彭晃等配兵七万,以讨定西域。”

  • 宗室

    皇族之称。秦制,宗室非有军功论,不得为属籍。清制,宗室以显祖的直系子孙为限。参见“觉罗”。

  • 典牧署令丞

    官名。隋太仆寺有典牧署,置令及丞。唐沿置,令二人,丞四人,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之事。所属有府、史、监事、典事、主酪等员。

  • 遂法上士、中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秋官之属有遂士中士十二人,各掌四郊其遂的民数及狱讼。北周依《周礼》之制,以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的地区为遂。置遂法上士,正三命;遂法中士,正二命。属秋官府刑部中大夫。

  • 从义案

    官署名。南宋置,属吏部考功司,掌从义郎考课、磨勘、关升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