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官

太官

①官署名,或作大官。战国秦置。见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秦律杂抄》。秦汉沿置,掌宫廷膳食,由令、丞主之,属少府。魏沿置。晋属光禄勋。宋、齐属侍中。梁门省领太官。陈因之。北魏时,掌百官膳食,属光禄卿。北齐后称太官署。参见“太官署”。② 太官令省称。


官名,也是官署名,也写作大官,掌帝王饮食宴会等。春秋时楚庄王置此官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·优孟》中记载:楚庄王的爱马死了,他要以大夫之礼葬,优孟谏说,当以君礼葬之,庄王悟,问应当何葬,优孟说,应葬之于人腹肠,“于是王乃使以马属于太官。”战国时秦也置,见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秦律杂抄》。秦汉皆置,掌御饮食,属少府,有令丞。东汉时令一人,俸六百石,左丞一人,主管饮食;甘丞一人,主管膳具,汤官丞一人,主管酒类;果丞一人,主管果菜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《后汉书·光武十王列传·东平宪王苍》:“帝以苍冒涉寒露,遣谒者赐貂裘,及太官食物珍果。”《后汉书·药崧传》:“(崧)家贫为郎,常独直台上,无被,枕祉,食糟糠。帝每夜入台,辄见崧,问其故,甚嘉之,自此诏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餐,给帷被皁袍,及侍史二人。”魏晋沿置,属光禄勋。宋、齐属侍中,梁属门省,陈因之。北魏属光禄卿,掌百官膳食。北齐以后称太官署。金元以“尚食局提点”代太官。明清两朝于光禄寺设太官署,置署正一人,丞一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太子内坊局

    官署名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(739)移太子内坊隶内侍省,称局,改长官典内为令,掌东宫阁内及宫人粮廪之事。设丞,又有典直四员,主仪式导引、通传劳问、纠察非违、察出纳; 另有坊事、导客舍人、阁帅、内阍人、

  • 太子副仆正

    官名。金朝置,属宫师府。位在仆正之下,掌东宫车马、厩牧、弓箭、鞍辔、器物等事,秩正七品。

  • 武库署令丞

    官名。北齐卫尉寺所属有武库署,置令,掌甲兵及吉凶仪仗,并领修故局丞。隋沿置,有令丞各二人。唐初京师有武库署,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东都亦置武库署,合称两京武库署。各置令二人,从六品下,掌收藏兵杖

  • 梵像局

    官署名。元朝设于世祖至元十二年(1275),隶诸色人匠总管府。仁宗延祐三年 (1316) 改为提举司。

  • 光命将军

    见“十光将军”。

  • 南京太常寺

    官署名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)定都北京,将太常寺官属移往北京,原在南京的太常寺官署仍存,加“南京”字,称南京太常寺。设卿一人,少卿一人,典簿一人,博士一人,协律郎二人,赞礼郎七人,司乐二人,孝陵等祠

  • 浙江清吏司郎中

    官名。简称浙江司郎中。① 明清户部浙江清吏司之主官。掌司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浙江部郎中设,一人。洪熙元年(1425)南京户部浙江清吏司亦设一人,皆正五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设,汉郎中

  • 铸印局员外郎

    官名。清朝礼部所属铸印局主官。掌局事。顺治元年(1644)设满洲一人,寻省。雍正十一年(1733)复设,於礼部司员内拣选一人充任,一年而代。乾隆二年(1737)定制,设汉一人。宣统三年(1911)改隶

  • 平越中郎

    即“平越中郎将”。

  • 押司官

    即“押司”。官名。宋朝群牧司有押司官一人,临安府所属的官吏中有押司官八人,位在孔目下、贴司上,皆为一般办事官员。见《宋史·职官四·群牧司》、《宋史·职官六·临安府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