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都兵马司
即“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”。
即“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”。
①古代门关出入所持凭信,为节的一种,用竹木制成。②符与节的合称。分别参见各条。
官名。南朝宋、梁置,为州属官。掌迎接新任长官诸事,多由长官挑选有孝行或文学之士担任。
官名。元朝翰林院设有此官,正八品,掌管官府图书,见《元史·百官三·翰林兼国史院》。明朝翰林院、国子监等设典籍,见《明史·职官二·翰林院、国子监》。清朝在内阁和国子监设典籍厅典籍。而翰林院不设,见《清史
也写作“王庭”,即帝王视政的殿廷。参看“王庭”条。
官署名。清朝盛京刑部所属四司之一。康熙元年 (1662) 设。掌讯办私刨、私贩人参案件。设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各一人,均以满员充任。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 裁。
臣下请求进见君上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:“唯睢亦得谒,睢请为君见于张君。”
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为天朝典官,掌雕刻玉器。员额二人,官阶为职同指挥。
官名。西晋、北魏与右民郎互称,为尚书省右民曹长官。参见“右民郎”。
官名。即刑部尚书,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,咸亨元年(670)复名刑部尚书。官名。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刑部尚书为司刑太常伯。咸亨元年复旧。见《通典·职官五·刑部尚书》。
即“内侍高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