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司马

大司马

官名。①相传为西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。《礼记·王制》: “百官各以其成,质以三官。大司徒、大司马、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。”②春秋战国宋、楚、齐、邾等国掌管军政的高级官员。常省称“司马”。宋国初为大夫爵,统兵征战,后为六卿之一,参掌国政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六年》: “于是皇缓为右师,皇非我为大司马,皇怀为司徒,灵不缓为左师,乐茷为司城, 乐朱鉏为大司寇, 六卿三族降听政。”楚国为令尹副贰,领左、右司马等。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: “楚公子午为令尹”, “��子冯为大司马, 公子橐师为右司马,公子成为左司马。“齐、邾皆为军政长官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 “(齐)桓公问置吏于管仲”,管仲曰: “三军既成陈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,请以为大司马。”《邾大司马戈铭》: “邾大司马之造戈。”③ 《周礼》六卿之一,为夏官之长。掌军政禁令、禁暴纠察、训练军队、统兵征伐。属官有小司马中大夫二员、军司马下大夫四员、舆司马上士八员、行司马中士十六员等。西魏末、北周仿《周礼》建六官,复置为夏官府长官,亦称“大司马卿”。正七命。掌握全国军政,权任极重。参见“夏官府”。④楚汉战争期间,项羽曾置为武将名号。西汉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)置为加官号,以冠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等。初授此号者皆为功勋卓著的将帅,后多授显贵外戚,成为执掌中枢政务的中朝领袖之官号。或说宣帝地节三年(前67)曾单置为官号。无印绶、官属。成帝绶和元年(前8)出居外朝,单置为官,不冠诸将军,赐金印紫绶,置官属,秩万石,位列三公之首,与丞相(大司徒)、御史大夫(大司空)并为宰相,共同负责政务。哀帝建平二年(前5)又去印绶、官属,冠将军如故。四年后复行成帝之制,置长史、司直、主簿等僚属,设诸曹分理政务。新莽、东汉初沿置。新莽末年曾分置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五人,分掌军政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(后51)改名太尉。东汉末与太尉并置,位在三公之上。三国因之,号上公,皆为高级将帅,不预政务。魏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备吴,一品; 吴一度分置左、右; 蜀位颇重,然不常置。两晋十六国多为大臣加官,八公之一,居三公之上、三师之下,开府置僚属,然无具体职司。南朝不常授,多用作赠官。晋、宋一品,梁十八班,陈一品、秩万石。北魏、北齐与大将军并称“二大”,仍为加官,常典军事,地位尊显,皆一品。北齐后主时为激赏人心,增员而授,遂至冗滥。隋朝罢。⑤ “兵部尚书”的别称。


1、官名。唐尧虞舜时就有此官,到周朝,主要掌管军政,统帅军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》:“惟王建国,辨方正位,体国经野,设官分职,以为民极,乃立夏官司马,使帅其属而掌邦政,以佐王平邦国。”其属官有小司马、军司马、舆司马、行司马等。大司马除掌管军政、统帅军队外,还“掌建邦国之九法。”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:“大司马之职,掌建邦国之九法,以佐王平邦国;制畿封国,以正邦国;设仪辨位,以等邦国;进贤兴功,以作邦国;建牧立监,以维邦国;制军诘禁,以纠邦国;施贡分职,以任邦国;简稽乡民,以用邦国;均守平则,以安邦国;比小事大,以和邦国;以九伐之法正邦国;冯弱犯寡,则眚之;贼贤害民,则伐之;暴内陵外,则壇之;野荒民散,则削之;负固不服,则侵之;贼杀其亲,则正之;放弑其君,则残之;犯令陵政,则杜之;外内乱,鸟兽行,则灭之。”由此看来,大司马还负有一定的监察、司法责任。

2、到西汉,时称太尉,时称大司马,主武事。金印紫绶,禄比丞相,置官属。王莽时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,掌征战。西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大司马为加官号,以冠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等,起初只授与功勋卓著的将帅,后多授显贵外戚,成为左右朝中政务的官号。

3、到东汉,世祖改太尉为大司马,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,掌管考察四方军事的好坏,年终上奏,进行赏罚。郊祭时掌亚献。见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4、犹将军,掌征伐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及更始至洛阳,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。”“大司马吴汉率九将军击檀乡贼于邺东,大破降之。”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:“五月壬午,李傕自为大司马。”“癸卯,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。”

5、三国沿置,号上公,不参与政务,皆为高级将帅。魏之大司马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防吴。吴置左、右大司马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朱然传》:“(孙权)遣使拜(朱)然为左大司马、右军师。”蜀也置,而且位颇重,但不常置。晋和十六国,大司马多为加官。南朝多为赠官。北魏、北齐与大将军并称,常主军事,一品。北齐后主增员而授,一致冗滥。后世也作兵部尚书的别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布政使

    官名。亦称“藩司”,或称“方伯”。明清各直省承宣布政使司之主官。掌一省之政令与财赋之事。明洪武九年(1376)设,一人,秩正二品。十四年增设左、右各一人。二十二年定秩从二品。宣德三年(1428)定十三

  • 国会议长

    官名。北洋政府时期国会参众两院设议长、副议长各一人,由议员互选。第一届国会规定参议院议长、副议长任期二年;众议院议长、副议长任期三年。

  • 押运同知、通判

    清代司押运漕粮的地方佐贰官。押运漕粮本为督粮道之职,因督粮道在各任所董理运务无暇兼顾而委之于地方佐贰官。押运同知、通判掌督押粮船,管束运军,查禁沿途迟延、侵盗及搀和诸弊。清制共设押运同知、通判十六人,

  • 大内

    ① 官署名。战国秦置。秦汉沿置。主管京师物资收藏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金布律》: “都官输大内,内受卖之,尽七月而觱。都官远大内者输县,县受卖之。”② 官名。主管大内。汉朝置。《史记·孝景本纪》: “以

  • 知顿使

    官名。唐置,掌皇帝出巡时布置安排中途食宿之所,由大臣担任,为临时性的。也称置顿使。见《历代职官简释·知顿使》。

  • 内园副使

    官名。宋初置,属西班诸司使,通常不领本职,仅为武臣迁转之阶。真宗咸平元年 (998),定为同七品。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,改为从七品。徽宗政和二年 (1112) 重定武臣阶官名,改武略

  • 立法院军事委员会

    国民党政府立法院所设各委员会之一。设委员长一人,委员若干人,掌审议军事方面的法律案。

  • 钱谷

    州县官署中主办钱粮、税收、会计的幕友称钱谷师爷,简称钱谷,又称钱梁师爷。清代知县幕宾名。掌理赋税、稽核报销及钱债地亩等诉讼。

  • 东宫六傅

    即太子三师、三少。东宫三师三少的合称。西晋愍怀太子建东宫,始置六傅,以避司马师讳,改太师为太帅。六傅之名为太帅、太傅、太保,少帅、少傅、少保。自元康以后,诸傅或三或四或六,南渡以后惟置太傅、少傅。北魏

  • 军假司马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佐军司马管理军务。《后汉书·百官一》: “其不置校尉部,但军司马一人。又有军假司马、假候,皆为副贰。”参见“军司马”。官名,汉置,也简称假司马。军司马加假字,有代理、试用的意思,为军司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