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外郎

外郎

①汉朝对散郎之称呼。汉之郎官,有议郎、中郎、侍郎、郎中,掌宫殿门户,出充车骑。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。《汉书· 惠帝纪》: “赐民爵一级,中郎、郎中满六岁爵三级,四岁二级。外郎满六岁二级”,“谒者、执楯、执戟、武士、驺比外郎”。颜师古注引苏林曰:“外郎,散郎也。”或谓给事宫外之郎,在郎官中地位最低。② 宋、元时对衙门书吏之称呼。《元曲选》,孟汉卿《魔合罗》二: “官人清如水,外郎白如面,水面打一合,糊涂成一片。”③明朝对吏员之称呼。《日知录》卷24《外郎》: “今以吏员为外郎。”④官名。清朝置,为衙门中之低级官员。如八旗都统衙门、驻防将军衙门、兵部武选司、盛京五部等机构内均设,员额不等,位笔帖式之下。一般由官学生考试后选用,秩从九品。属兵部武选司者,由兵部于领催内遴选咨部补授。五年期满并无过犯,经一一交待清楚,本司出具印结,咨部以八品笔帖式即用。属盛京五部者,多为汉军缺,由候补笔帖式内挨补,六年期满,除授州同、州判、县丞。


1、指散郎。汉朝的郎官,有中郎、侍郎、郎中等,掌守卫宫殿门户,出充车骑,唯议郎不值班宿卫。这些郎官,都有具体职事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没有具体职事的郎官,称为散郎,又称外郎。《通典·职官十一·三署郎官叙》:“汉中郎将分掌三署,郎有议郎、中郎,皆比六百石,侍郎比四百石,郎中比三百石。凡四等,皆秦官,无员(限),多至千人,皆掌门户,出充车骑。其散郎,谓之外郎。”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。”注:“苏林曰:外郎,散郎也。”

2、泛指吏员。唐朝权德舆《权载之集四·送韦行军员外赴河阳》:“五年武弁侍明光,辍佐中权拜外郎。”清朝顾炎武《日知录·外郎》:“今以吏员为外郎。”

3、指衙门书吏。唐宋时衙门书吏称外郎。《元曲选·魔合罗二》:“官人清如水,外郎白如面,水面打一合,糊涂成一片。”

4、清朝官名,秩从九品,位在笔帖式下,为衙门中的低级官吏。属兵部选司者,五年期满无过者可补八品笔帖式;属盛京五部者,六年期满后无过失,可授州同、州判、县丞等官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一·盛京五部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墨绶长吏

    指俸六百石以上的官吏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:“吏六百石以上,皆长吏也。”铜印墨绶的官吏皆六百石以上。《后汉书·显宗孝明帝纪》:“令司隶校尉、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已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,与计(吏)偕上。

  • 挖铜伯克

    官名。清朝新疆回部官员之一。掌理挖铜之事。喀喇沙尔、库尔勒及所属布尔古各设一人,秩七品。

  • 效用

    宋军士名。又称“效用士”。本指自愿效力于军中之士,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“庆历元年八月乙巳”条记仁宗时下诏说:“诸军、诸班直子弟、民间有材勇者,如愿效用,听诣所属自陈,以补神捷指挥,满万人,即权遣戍边。

  • 粘竿处三等侍卫

    官名。清朝尚虞备用处之职官。额定二十一人,正五品。掌翊卫扈从事。

  • 掌谒司

    官署名。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(1294)由典宝署改立,秩从五品,隶徽政院。成宗元贞元年(1295)升正四品,设官四员。大德十一年(1307)升正三品。置司卿、少卿各四员,丞二员。英宗至治三年(1233)

  • 复工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緜》说:“古公亶父,陶复陶穴。”意思是古公亶父有窑一样的地室、窑一样的洞穴。复通覆,孔颖达说:“《说文》云,覆,地室也。覆者,地上为之,取之于土,复筑而坚之。”北周置复工中士,正二

  • 左军中尉

    官名。即左神策军护军中尉。

  • 健令

    精明强干的县令。《后汉书·冯鲂传》:“迁郏令……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,攻围县舍,鲂率吏士七十人许,力战连日……帝按行斗处,知鲂力战,乃嘉之曰:此健令也。”

  • 北军五营

    东汉时北军由屯骑、越骑、步兵、长水、射声五校尉等组成。详见“北军”。

  • 三吏

    周朝王室三位大臣。一说为三公。一说为三卿。一说即三事大夫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王使委于三吏,礼之如侯伯克敌使大夫告庆之礼,降于卿礼一等。”杜预注:“三吏,三公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