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司士

司士

官名。①殷朝五官之一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之五官,曰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。”郑玄注: “此亦殷时制也。”②西周掌百官狱讼刑罚之官。《牧簋铭》: “王若曰: 牧,昔先王既命汝乍司士,今余……命汝辟百寮。”③春秋晋国车右属官,掌训练勇力之士以供驱使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 “晋悼公即位于朝,始命百官”,“荀宾为右,司士属焉,使训勇力之士时使。”孙颖达疏:“司士,车右之官”,“春秋之世,车右为尊,此司士盖《周礼》司右之类,为车右属官。”④ 司马属官,掌群臣朝仪班位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 “庶子之正于公族者”,“其在外朝则以官,司士为之。”郑玄注: “司士,亦司马之属也,掌群臣之班,正朝仪之位。”兼掌大夫宾客馈食之礼。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: “司马刲羊,司士击豕。”贾公彦疏: “案《周礼》注: ‘司空承豕’。司士乃司马之属官,今不使司空者,诸侯犹兼官,大夫又职职相兼,况士无官,仆隶为司马、司士,兼其职可知,故司士击豕也。”又掌士射仪之礼。《礼仪·大射礼》: “大射之仪”,“司士戒士射,与赞者。”郑玄注: “赞,佐也,谓士佐执事不射者。”⑤ 《周礼》官名,为夏官司马之属,下大夫爵,掌群臣名籍、爵禄、正朝仪之位; 掌国中士治戒令; 凡祭祀、会同、大丧、军事,掌士之戒令行事。西魏、北周仿《周礼》置六官,于夏官府置,以中大夫为长官,统中士、下士。⑥唐朝京县置,有佐四人、史八人。⑦司士参军事的省称。


官名。商代为天子五官之一。见《礼记·曲礼下》。周代掌群臣名籍、爵、政令等事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:“司士掌群臣之版,以治其政令。岁登下其损益之数,辨其年岁,与其贵贱,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,卿大夫士庶子之数。以德诏爵,以功诏禄,以能诏事,以久奠食。正朝仪之位,辨其贵贱之等……掌国中之士治,凡其戒令。”

唐朝县有司士,主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。见《通典·职官十五·总论郡佐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右主客曹

    官署名。尚书省诸郎曹之一。西晋置左、右、南、北主客曹,各设郎 (郎中)。初属客曹尚书,后不详。东晋省并主客曹。北魏复置,或说属仪曹尚书。北齐省。

  • 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,秩从三品,隶吐蕃等处招讨使司,亦作常阳帖城河里洋脱元帅府。置达鲁花赤一员,千户一员。

  • 直阁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及北魏、北齐置之。为皇帝左右侍卫之官,地位显要,在南朝宫廷政变中举足轻重。南朝梁时亦领兵出征。北魏时,以宗室任此职。北齐时为左右卫府直阁属官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三品下,北齐

  • 缘边交市副监

    官名。隋朝缘边交市监次官,每监置一员,视正九品; 炀帝大业三年 (607)改为互市副监,隶鸿胪寺。

  • 三等参谋官

    官名。清末新陆军军官。光绪三十年(1904)定新陆军营制,始置。每镇一人,正五品,正军校充,奏补。随同正参谋官分任计划诸务。

  • 即升

    官员升赏的方式之一。清制,官员不俟俸满迁秩,称为即升。

  • 西川统军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地方统军机构。世祖至元五年 (1268)七月由西川都元帅府改立,置司于成都,又称成都统军司。八年八月,迁司眉州。置统军使、副统军使等职。十年,改为西川行枢密院。

  • 直兵曹

    官署名。东晋末诸公府、将军府僚属诸曹之一,掌亲兵卫队,长官为参军。刘裕为相,改与中兵曹共设一参军。南朝宋、齐沿置,凡单设者亦置参军。梁、陈王府、公府、将军府皆置,设参军。

  • 律学教授

    官名。北宋神宗熙宁六年(1073)置,员四人,以三年为一任,资序同国子监直讲,掌教授法律。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改为律学博士。

  • 守将

    春秋时称守官任职的军队主帅。《孙子·用间》: “凡军之所欲击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杀,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。”张预注: “守将,守官任职之将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