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面林牙
官名。辽朝置。南面官,翰林院官员,在南面都林牙下。多以契丹人为之。
官名。辽置,属翰林院。疑为契丹人充任翰林学士的特称。
官名。辽朝置。南面官,翰林院官员,在南面都林牙下。多以契丹人为之。
官名。辽置,属翰林院。疑为契丹人充任翰林学士的特称。
官名。金置,属閤门司。秩从七品,掌诸进献礼物及荐享编次位序。
监察宫廷医官的内廷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贾秀传》:“(乙浑)乃书太医给事杨惠富臂作‘老奴官悭’字,令以示秀”。
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教坊官,自从四品起,以下分为二十五阶。从八品上,称掌药郎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,参看“教坊”条。
武官名。设于御营使司,秉承御营使、副使的意旨统领军队。参见“御营使司”。
即“三老”与“五更”的合称,分见“三老”、“五更”。官名,汉置。三老本为乡官,掌教化。乡三老之优者举为县三老,还有国三老。五更指年老而知三德五事者。以大夫为五更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养三老于辟雍。”注
任官制度。清朝官缺补授方法之一。指官缺不入月选,经题补而授官之例。外官道府以下有题补之缺,缺出由本省督抚以应调、应升之员拣选题奏,由吏部引见奉旨补授。
官名。北魏置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七品下,二十三年官品令未载。
官员降罚方式之一。明代君主为提高皇权,对臣下施行廷杖以立威。一旦触君主之怒,虽大臣也不免受廷杖之责,为明代秕政之一。
官名。清朝中央机构中之属官,掌册籍整理之事。如吏部文选司、兵部武选司中即设,由该部笔帖式中遴选。五年期满,勤慎无过,案卷清楚,可升用。
官名。北宋真宗天禧二年(1018)置为东宫属官,以左右监门副率兼。仁宗即位,遂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