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军咨府

军咨府

官署名。清末置,为军事最高参谋机关。《清史稿·职官六·军咨府》:“军咨大臣二人,掌秉承诏命,翼赞军谟。总务厅军咨使二人(副协都统、正参领充),掌总领众务。副官二人,递事长一人,递事员五人。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各厅长、副官俱—人。条为四科,科长各一人。”所辖有测地局等。


官署名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置军咨处, 附设于陆军部内。宣统元年(公元1909年)脱离陆军部独立,其年七月初九日军咨处奏准《军咨处暂行章程》与《军咨处各厅科职掌》,规定设管理大臣,由王大臣中特简;总辖全处,通筹全国陆海军各项事宜。下设六厅: 总务厅, 设军咨使二人, 以副都统、正参领充任;下设第一至第四科,分掌考功、秘书、会计及庶务。第一厅,下设四科,分掌全国要塞、编制、出师计划等事项。第二厅下设第一至第五科分掌对于日本、朝鲜、俄国、英、美、德、奥、法、意等国的谍报及对其作战法,并该国驻扎武官调查员事宜。第三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,分掌水陆交通、电信邮政及一切交通事宜。第四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,掌理三角测量、水准测量、地形测量及制图事宜,并辖测地、制图二局。第五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,分掌编纂中外战史、战记,中外地理、地志,掌管核对印刷及陆军文库事宜。各厅设厅长一人,科长、科员、录事及各种技术人员若干人。此外,军咨处还设有顾问官员,无固定员额,由管理大臣遴选请旨派充。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四月初十日,改军咨处为军咨府,原管理大臣改为军咨大臣,仍由亲王大臣中特简,员额二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县狱(监)

    监狱名。自秦代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,县设有狱,县狱为拘系县辖境内一切诉讼案件的人犯。汉代有狱司空主管狱务,唐代以县典狱管理狱囚。明改狱为监,县狱改为县监,清制同。明清之制,县监由知县兼管,通常由典史

  • 中城四关将军

    将军名号。即五威中城将军、五威前关将军、五威后关将军、五威左关将军、五威右关将军合称。新莽始建国元年 (后9) 置。将军名号,西汉末年王莽置。中城四关将军,又称五威中城四关将军,指五威中城将军和四关将

  • 小司金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金中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职掌参见“司金中大夫”。

  • 安徽司

    即“安徽清吏司”。

  • 七百之令

    年俸七百石粮谷的行政长官统称。战国秦置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 “七百之令,短兵七十人。”一般指县令、长。

  • 承烈校尉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中孙权置。见《三国志·宗室传》: “即拜(孙韶)承烈校尉,统(其父)河部曲,食曲阿、丹徒二县,自置长吏,一如河旧。官名,东汉末年孙权置,掌领兵征伐或驻守。《三国志·

  • 左街大功德使

    官名。又名左街功德使,唐德宗贞元四年 (788) 崇玄馆罢大学士后置,与右街大功德使总领僧、尼之籍及功役。宪宗元和二年 (807) 又以道士、女冠隶之。武宗会昌二年(843)以僧、尼改隶礼部主客司,六

  • 师曹

    官名。春秋卫等国置。乐官。大师属吏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 “公饮之酒,使大师歌《巧言》之卒章。大师辞,师曹请为之。”

  • 七相

    指汉朝的七位丞相,这七位丞相是:长陵人车千秋,杜陵人黄霸、王商,平陵人韦贤、平当、魏相、王嘉。东汉人班固所作《两都赋》中有“冠盖如云,七相三公”句。见《后汉书·班彪班固列传》。这七位丞相,《汉书》中皆

  • 寝尹

    官名。春秋时楚国置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八年》: “寝尹、工尹勤先君者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