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军咨府

军咨府

官署名。清末置,为军事最高参谋机关。《清史稿·职官六·军咨府》:“军咨大臣二人,掌秉承诏命,翼赞军谟。总务厅军咨使二人(副协都统、正参领充),掌总领众务。副官二人,递事长一人,递事员五人。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各厅长、副官俱—人。条为四科,科长各一人。”所辖有测地局等。


官署名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置军咨处, 附设于陆军部内。宣统元年(公元1909年)脱离陆军部独立,其年七月初九日军咨处奏准《军咨处暂行章程》与《军咨处各厅科职掌》,规定设管理大臣,由王大臣中特简;总辖全处,通筹全国陆海军各项事宜。下设六厅: 总务厅, 设军咨使二人, 以副都统、正参领充任;下设第一至第四科,分掌考功、秘书、会计及庶务。第一厅,下设四科,分掌全国要塞、编制、出师计划等事项。第二厅下设第一至第五科分掌对于日本、朝鲜、俄国、英、美、德、奥、法、意等国的谍报及对其作战法,并该国驻扎武官调查员事宜。第三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,分掌水陆交通、电信邮政及一切交通事宜。第四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,掌理三角测量、水准测量、地形测量及制图事宜,并辖测地、制图二局。第五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,分掌编纂中外战史、战记,中外地理、地志,掌管核对印刷及陆军文库事宜。各厅设厅长一人,科长、科员、录事及各种技术人员若干人。此外,军咨处还设有顾问官员,无固定员额,由管理大臣遴选请旨派充。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四月初十日,改军咨处为军咨府,原管理大臣改为军咨大臣,仍由亲王大臣中特简,员额二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内承奉

    官名。即内侍省内常侍,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内侍省为长秋监,改内常侍为内承奉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复长秋监为内侍监,内承奉亦复名内常侍。官名。隋置,属长秋监,见该条。

  • 军需主监

    海军同等官。其军阶为少将,总掌海军军需事务。

  • 铁路会计司

    官署名。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北洋政府设置,属交通部。其职掌为:一、稽核各路进出款目册报;二、稽核各路预算、决算;三、管理各路公产、公物;四、其他铁路所属一切款目收入。以司长为主官,下设佥事、主事

  • 钦天监监正

    官名。明清钦天监之长官。掌观察天文,推定历数,编制时宪书,于岁终奏新历,送礼部颁行。俱正五品。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,改钦天监监令设,一人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置,初由汉人充任。康熙四年(16

  • 石烈

    原为契丹氏族称谓。辽建国后,相当于“县”的建置。原为契丹氏族的称谓,辽建国后,相当于汉族地区“县”的建置。大部族的石烈设石烈夷离董、石烈麻普;小部族的石烈设令稳麻普、牙书。均为北面部族官。

  • 宣德门家事库

    官署名。北宋卫尉寺所属机构,掌皇帝祭天所需祭器什物。设监官二人,以登闻鼓院监门官兼领。

  • 尚药局直长

    官名。即尚药直长。伎术官名。隋唐为尚药局的佐官;金为尚药局的属官。见“尚药局”。

  • 祠部郎

    官名。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祠部曹长官通称,亦称祠部郎中,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。多以明礼通儒充任。魏、晋、宋六品,梁五班,陈四品、六百石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郎中为五品上,郎从五品中,二十三年皆称

  • 庲降都督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(214) 刘备定益州后置,三国蜀沿之。为南中诸郡最高军政长官,多带将军名号,如邓方为安远将军、马忠为安南将军等,统兵,以管理境内少数民族事务。初治南昌县(今云南镇雄),移治平

  • 内弘文院

    参见“内三院”① 。官署名。清入关前置,为“内三院”之一,入关后随内三院改组为内阁。参见“内三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