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九嫔

九嫔

① 《周礼》女官名。掌妇学之法,以教九御。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,各帅其属,而以时御叙于王所。② 女官合称。西晋武帝内官,为淑妃、淑媛、淑仪、修华、修容、修仪、婕妤、容华、充华,位视九卿。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(456) 改置昭仪、昭容、昭华以取代修华、修仪、修容,明帝泰始三年(467)又改为淑媛、淑仪、淑容、昭华、昭仪、昭容、修华、修仪、修容。南齐遵晋制,梁承宋制,陈从梁制。隋炀帝改为顺仪、顺容、顺华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华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华。唐朝改为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,正二品。宋、金遵唐制。明嘉靖十年(1531)改置德嫔、贤嫔、庄嫔、丽嫔、惠嫔、安嫔、和嫔、僖嫔、康嫔。


宫中女官,也是帝王的妃子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宰》说:“九嫔掌妇学之法,以教九御,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,各帅其属,而以时御叙于王所。”《礼记·昏义》说:“古者天子后立六宫、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妻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》:“《周礼》王者立后,三夫人,九嫔,二十七世妇, 八十一女御,以备内职焉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备和嫔、美御、和人三,位视公;嫔人九,视卿;美人二十七,视大夫;御人八十一,视元士。”后世多沿置,唐朝王后以下有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称为九嫔。见《新唐书·后妃传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典卫

    官名。① 三国魏末诸公、侯国所置侍卫官。北周公府亦置。隋朝王国、公侯伯子男诸国俱置,员额自八人至一人,品级自视正七品至视从八品。唐朝王国置八人,掌守卫府第。②泛指“典卫令”、“典卫长”等官。1、官名,

  • 金部侍郎

    官名。魏晋南北朝尚书金部郎之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。隋初定置为金部司长官,正六品,文帝开皇三年(583) 升从五品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改名金部郎。参见“金部”、“金部郎”。官名。隋置此官,掌库藏、金

  • 起部郎

    官名。西晋南北朝尚书起部曹长官通称。亦称起部郎中,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。晋、宋六品,梁五班,陈四品、六百石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五品上,二十三年改六品,北齐六品上。隋初改名工部侍郎,炀帝大

  • 枚卜

    选官方式。以占卜而定。《尚书·夏书·大禹谟》: “禹曰:‘枚卜功臣,惟吉之从。’”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 “王与叶公枚卜子良,以为令尹。”为古选官之法。明末用以选任内阁大学士。崇祯(1628—1644

  • 左右领

    军事机关名,隋朝置,掌侍卫左右及宿卫,供御兵仗。其官有大将军一人,将军二人,并各置长史、司马、录事、参军事等官,属下有仓曹、兵曹、铠曹。见《隋书·百官志下》。

  • 京朝官

    宋代文臣本官阶组成部分之一。唐代的常参官,至宋称为朝官,而称未常参官为京官,合称京朝官。京朝官为文臣叙迁之阶的较高级部分,共分四十二阶,其顺序如下:一、太师;二、太尉;三、太傅;四、太保;五、太子太师

  • 老上稽粥单于

    即“老上单于”,详该条。

  • 皇太弟

    皇帝尊其弟的称谓。一般指皇帝诸弟中定为皇位的继承者。如《晋书·孝怀帝纪》记惠帝立其弟司马炽为皇太弟;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记东晋列国汉刘聪即皇帝位后,尊弟北王乂为皇太弟。

  • 县记室

    县门下吏名。北齐京县主记与记室并置,见《隋书·百官志中》。参见“县主记掾”。

  •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唐五代与宋设置,属贤良忠直类,本为汉代察举科目之一。唐于建中元年(公元780年)诏举, 姜公辅等四人及第;贞元元年(公元785年)诏举,韦执谊等十四人及第; 贞元四年(公元788年)诏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