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散大夫

中散大夫

官名。西汉平帝置,《汉书·萧由传》:元始(后1—5)中,“复为中散大夫,终官。”东汉隶光禄勋,秩六百石。无员,与光禄、太中、谏议大夫及议郎等皆掌顾问应对,无常事,唯诏令所使。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沿置,多养老疾,无职事。魏、晋皆七品; 南朝宋六百石; 南齐亦以处旧齿老年,重者加亲信二十人; 梁无员,养老疾,十班; 陈四品、千石。北魏曾为职事官之加官,受差遣,《魏书·恩幸传》:“(尚书)台遣中散大夫孙景安研检事状”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四品上,二十三年改四品下; 北齐四品下; 北周七命。唐朝置为正五品上阶文散官。北宋沿置,神宗元丰三年(1080)废文散官,遂为从五品新寄禄官,取代光禄卿至少府监之旧寄禄官; 哲宗元祐三年(1088)分为左、右两阶; 徽宗大观二年(1108)以左中散大夫为中奉大夫,右中散大夫为中散大夫。金海陵王天德(1149—1153)中置为内侍阶官之第一阶,从四品上。元朝沿置,正二品。


官名,西汉王莽时置,东汉沿置,员三十人,秩六百石;参与议论政事,为闲散之官。《后汉书·鲁恭传》:“十一年复征,再迁中散大夫。”其后魏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北魏皆沿置。唐、宋为正五品上文散官。金为从四品上内侍官,元为正二品内侍散官。见《通典·职官十六·文散官·中散大夫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二》、《宋书·百官上·中散大夫》、《南齐书·百官志》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上·光禄卿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吏部》、《宋史·职官九·文散官》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七·内侍散官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要籍

    官名。唐置,为节度、观察使的属官,备差遣,无具体职掌。

  • 虎贲左卫指挥使

    武官名。明洪武中置虎贲左卫,为上直亲军之一,永乐中沿置,掌守卫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门。以指挥使为主官,下辖千户所。

  • 载师下大夫

    参见“小载师下大夫”。

  • 都官员外郎

    刑部都官司次官。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)始置,炀帝大业三年 (607) 改置承务郎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复旧,从六品上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名司仆员外郎,咸亨元年(670)复旧。五代沿置。北宋

  • 噶拉衣章京

    即“噶喇依章京”。

  • 应天府少尹

    官名。北宋陪都应天府副长官,从四品,不常设。

  • 银库

    官署名。① 清朝户部三库之一。顺治十三年(1656)分后库置。初归户部理事官管理,雍正元年(1723)改归管理户部三库大臣统辖。掌收各省岁输田赋、盐课、关税、杂赋、直省赃罚银用剩者及宝泉局新铸制钱,并

  • 箭工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木中大夫箭工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
  • 按察副使

    官名。明朝及清初各省按察司之副长官。明太祖朱元璋于吴元年(1367)始置。正四品。各省员额不等,视事之烦简而定。与按察佥事分道巡察,凡兵备、提学、抚民、巡海、清军、驿传、水利、屯田、招练、监军,各专事

  • 勾押官

    吏名。五代州县属吏有勾押官、都勾押官,掌征收两税钱谷等事务。宋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改制前,大宗正司、三班院、诸监、客省、军头引见司、皇城司、内东门司、管勾往来国信所、御厨及金吾街仗司皆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