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名。金置,见“赤县令(2)”。
逃亡的臣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受其逋逃之臣。”
官名。清末学部之职官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,左、右各一人,正三品。佐尚书、侍郎管理全部事宜,并分别各司事务,稽核五品以下各职员功过。
官名。三国蜀置,属秘书令,管理秘书所藏典籍,多用文学之士。《三国志·欲正传》: “弱冠能属文,入为秘书吏,转为令史,迁郎,至今。”魏、晋亦置,八品。北魏置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七品上。南齐
见“河东陕西道提刑按察司”。
即世代传袭之职位。清制,凡立军功或阵亡者,国家赏恤爵位勋职,其子孙可以依例传袭。初定封爵之制,公、侯、伯之下未立子、男,而别立五等世职,共为八等。皆为满名。乾隆元年(1736)奏准,以精奇尼哈番为子爵
官署名。辽朝食盐官卖机构。太宗时,辽得十六州之地,置榷盐院于香河县,官卖食盐。
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统领猛拽刺军。设详稳等职。
官名。清末新陆军军官。光绪三十年(1904)定新陆军营制,始置。每排一人,正六品,副军校充,奏补。掌辖全排。军官名。清末始置于新军,为队下所属各排之长,统领一排士兵。民国时期沿置, 为连所属军官, 管
唐、宋、明三朝赐功臣之荣誉衔,即叙录其勋绩于 “功臣”一词之上。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。自后,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,例赐之。宋初因袭,至元丰(1078—1084)乃罢。明初复赐。名目繁多,唐有从奉天定难功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