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龙虎山

龙虎山

①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南龙虎山。《太平御览》卷48:龙虎山,“《信州图经》曰,龙虎山在贵溪县。二山相对,溪流其间,乃张天师得道之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07信州贵溪县:龙虎山“两山相峙,山峰屹然,状如龙虎, 当溪中流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广信府贵溪县:龙虎山在“县西南八十里,在象山之西北。《志》云,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,乃折而西南,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,道书以为第三十二福地。后汉章和间,张道陵修炼于此。今有上清宫,在龙虎两岐之间。《图经》,龙虎山在后汉末张鲁之子自汉中徙居此”。

②在今四川荣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嘉定府一》:龙虎山“在荣县西三十里。县西境诸山, 皆发脉于此”。


在江西省贵溪市西南部,泸溪河(又名上清河)畔。原名云锦山,后因龙虎双峰相峙得名。相传东汉初道教创始人之一张道陵来此炼丹,丹成而龙虎现,遂易今名。丹霞地貌发育。有奇峰秀峦48座,一般高约200米。流泉飞瀑,山色秀丽。有摩崖石刻多处。为道教名山,道教正一道发源地。东麓上清镇有张道陵后裔世居地及道教著名宫观上清宫遗迹。山上还有张家山、尘湖山、五湖、排衙石等景点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。保存有红军临时指挥所旧址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兴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置,属安南卫。治所即今贵州普安县。清康熙二十二年 (1683)废。(1)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置,治今广东省新兴县。直属广东都司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废。(2)明

  • 渴波谷

    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北。《旧唐书· 萧嵩传》: 开元十六年 (728),“陇右节度使、鄯州都督张志亮引兵至青海西南渴波谷,与吐蕃接战,大破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施秉长官司

    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施秉前江等处长官司置,属思南宣慰司。治所在今贵州施秉县东南九十里胜秉村。永乐十二年 (1414) 改属镇远州。正统九年 (1444) 改设施秉县。

  • 黄泥巷镇

    即今江西大余县南黄泥巷。明、清皆有巡检驻防。

  • 良渚镇

   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四十八里良渚镇。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,1936年首先发现于此,即名良渚文化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部。面积46.3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良渚,人口 3000。宋

  • 海门卫

    明洪武二十年 (1387) 置,治所即今浙江台州市。为浙东门户。清顺治十八年 (1661)裁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东北海门。属浙江都司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裁。

  • 美稷城

   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。东汉中平中,美稷县徙治于此,寻废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 北魏延和三年 (434),“行幸美稷,遂至隰城”。即此。

  • 萝塘

    在今江西安福县西南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古市镇名。在今江西省安福县西。北宋时曾于此置巡检司。

  • 祝丘

    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禹王城。《春秋》: 桓公五年 (前707),“城祝丘”。即此。西汉置即丘县。古邑名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。《春秋》桓公五年(前707年):在祝丘筑城。即此。西汉

  • 钧台 (臺)

    一名夏台。在今河南禹州市南。《左传》: 昭公四年 (前538),“夏启有钧台之享”。杜注: “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颍川郡阳翟县 “有钧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