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龙洞山

龙洞山

①在今江苏江浦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江浦县:龙洞山在“县西二十五里。西接天井山,东连西华山及马鞍山”。

②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8和州:龙洞山“在含山县西南五十里。有诗酬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含山县:龙洞山“洞深邃,泉流不竭,下流为鲁桥涧,通铜城闸入于江”。

③一名禹登山。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三十里。元于钦《齐乘》卷1:东龙洞山“山如重甗。西洞透深一里许,秉火可入。东洞在万仞绝壁之上,洞口釜鬲尚存,烟火之迹如墨。……有翠屏岩、独秀峰、三秀峰。峰侧龙祠,郡邑祷雨极应”。又引《九域志》云禹登山,谓“禹治水尝登”。

④亦名英山。在今四川永川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永川县:龙洞山“在县西北二十里。一名英山。上有龙湫”。

⑤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黎平府洪州泊里长官司:龙洞山“在司治(今洪州镇)南。洞宽广深里许,旁有龙洞”。


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南。由石灰岩构成。以悬崖上石灰岩溶洞龙洞得名。又传夏禹曾登山起蛰龙治水,亦名禹登山。独秀峰、三秀峰、绵屏岩三峰环列,溪涧幽深,多泉潭瀑布。龙洞在西峰悬崖上,洞口高约2.7米,阔1.3米。洞壁有石刻造像,高逾4米。洞东西相通,深里许。泉出壁隙,相传为龙藏之所。周围山崖有东魏、隋、唐石刻造像,鹫栖岩巅有七级报恩塔。东南危岩孤立,名“灵台”,俗称“钓鱼台”,上有古亭,下临深涧,瀑布倾泻,雄伟壮观。秋季红叶满山,景色尤奇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和睦墟

    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南四十五里和睦镇。《清一统志 ·柳州府》: 和睦墟 “在罗城县。旧置巡司,本朝乾隆四十二年裁”。

  • 齐克腾木台

    一作齐克塔木台。清乾隆年间置,即今新疆鄯善县东七克台镇。清《林则徐日记》:道光二十五年(1845)七月初七日,“至七克腾木军台”。

  • 乌斯藏

    即乌思藏。元、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。即“乌思藏”。

  • 故道山

    在今甘肃两当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两当县 “天门山” 条下: “故道山在县南二十里。相传故道县以此山名。”

  • 太丘

    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四十里太丘乡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:周显王三十三年(前336),“宋太丘社亡”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“周显王之四十二年,宋大丘社亡。”西汉置太丘县于此。西晋县废。东晋初,祖逖曾据此。《晋书

  • 巫峡山

    即巫山。在今四川巫山县东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8:巫山县“有巫峡山”。

  • 平头潭镇

    即平镇。今浙江天台县西平镇。

  • 东路右翼后旗

    即蒙古车臣汗部右翼后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额热格策金呼都格井一带。

  • 瓦岗集

    一名瓦岗寨。即今河南滑县东南瓦岗寨乡。民国《重修滑县志》卷6:“瓦岗集,距城五十里。”

  • 五里甸子

    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东南五里甸子镇。清宣统《怀仁县志》卷3:“沙尖子东十五里为葡萄架岭五里甸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