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西周封国,嬴姓。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。《左传》: 桓公八年 (前704) 夏,“楚子合诸侯于沈鹿, 黄、 随不会, 使章让黄”。又,僖公十二年 (前648),“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,不共楚职,曰: ‘自郢及我九百里,焉能害我?’夏,楚灭黄”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 “柴水又东径黄城西,故弋阳县也。” 今故城遗址尚存。

②春秋时齐邑。《春秋》: 桓公十七年 (前695),“公会齐侯、纪侯盟于黄”。又,宣公八年 (前601),“公子遂如齐,至黄乃复”。可见,此黄为由鲁至齐所经之地。《水经·瓠子河注》: 昌国县有黄山、黄阜。或即 《春秋》 黄之故地。其地当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北。

③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六十二里孔梁寺村。《左传》: 隐公元年 (前722),“惠公之季年,败宋师于黄”。杜注: “黄,宋邑。陈留外黄县东有黄城。” 战国时为魏邑。

④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赵肃侯十七年 (前333),“围魏黄,不克”。即此。


(1)古国名。西周封国。嬴姓。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隆古集附近。春秋时灭于楚。《左传》桓公八年(前704年):“楚子合诸侯于沈鹿。黄、随不会。使薳章让黄。”即此。(2)古邑名。(1)又作外黄。春秋战国宋邑。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。以黄沟得名。《左传》隐公元年(前722年):“惠公之季年,败宋师于黄。”即此。秦置外黄县。参见“外黄”。(2)在今山东省冠县南。春秋时属齐。《春秋》桓公十七年(前695年):“公会齐侯、纪侯盟于黄。”即此。(3)即“小黄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曷山

    ①即褐山。今安徽芜湖市北临江之四褐山。《新五代史·吴世家》: 中和三年 (883),“ (杨) 行密乃引兵攻 (赵) 锽,战于曷山,大败之”。天复二年 (902),“冯弘铎叛,袭宣州,及田頵战于曷山,

  • 太和山

    ①在今河南汝阳县西南。汝水经其下。山有太和谷。北魏置太和城,盖以山名。②即武当山。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武当山“一曰太和山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1武当县:武当山“一名太和山,在县南八十里

  • 库尔喀喇乌苏河

    又名库尔郭勒、黑水。即今新疆乌苏县及精河县境奎屯河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72:库尔喀喇乌苏河“有三源:一为奎屯河,一为济尔噶朗河,一为固尔图河。奎屯河源出额林哈毕尔噶山,北流径库尔喀喇乌苏城东,又北为

  • 施州

    ①北周建德三年 (574) 置,治所在沙渠县 (今湖北恩施市)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60施州: “乃施王之余址,故以名焉。” 大业初改为清江郡。义宁二年(618) 复置,治所在清江县 (今恩施市)。唐天宝

  • 库鲁图水

    即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西北库尔图河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卷4:“库鲁图水发源,东流七十余里有奎屯水由西南来汇之,又东流二十里有察拉尔罕水由西南来汇之,库鲁图水折而东北流五十余里,又北流一百二十里入伊犁

  • 乞里马出河

   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北之黑河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黄河“又两日,水南来,名乞儿马出。二水合流入河。思本曰:……乞里马出河源自威、茂州之西北,岷山之北,水北流,即古当州境,正北流四百余里,折而西北流,又五百

  • 杨巷镇

    亦作杨港镇。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北杨巷镇。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县丞曾移驻于此。在江苏省宜兴市西北部、北溪河两岸。面积39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杨巷,人口 5600。原名杨港,因姓得名。

  • 军城砦

    北宋置,属中山府。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六十里军城镇。金改置军城镇。

  • 富录县

    北宋置,属芝忻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福龙乡附近。后废。

  • 商洛山

    ①即商山。在今陕西丹凤县西商镇南一里。《晋书·董景道传》: “永平中,知天下将乱,隐于商洛山。” 即此。②在今陕西商南县南一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4商州商南县: 商洛山 “盖州境之山,多以商洛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