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香炉山

香炉山

①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南。清光绪 《畿辅通志》 卷65: 香炉山 “在独石口东南一百八十里。产铝锡”。

②在今福建连江县北四十里云居山之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 香炉山 “道书以为第七十一福地。有峰曰章仙峰。又有童井,深仅尺许,不溢不涸”。

③即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西南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: 岁己亥年 (1259),“登香炉山,俯瞰大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阳府汉阳县: 香炉山在 “府西九十年。以形似名”。

④即今湖南平江县东九十里道岩山。《岳州风土记》 载: “香炉山岩在县东。下有老子祠。上有仙坛丹灶。有池,岁旱祈祷有应。有许旌阳试剑石。”

⑤又名香山。在今广东中山市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 ·广州府》: 香炉山 “峰崖幽峻,东界白银水,南接岭山,有瀑布出焉”。

⑥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庆远府宜山县: 香炉山 “在府西六十里德胜镇。其并峙者曰文笔山、屏风山”。

⑦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灵川县: 香炉山在 “县东北三十里。高千仞,中分一小山,形若香炉”。

⑧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镇西缙云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5重庆府: 香炉山 “在巴县缙云山”。缙云山有香炉峰,为九峰之一。

⑨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。明万历 《贵州通志》 卷13清平卫: 香炉山 “盘旋三重,壁立万仞,形如香炉。苗蛮据险为乱,正统十四年总督王骥克平之。正德十二年复叛,参议蔡潮克平之”。


(1)古山名。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西南。蒙古宪宗九年(1259年)忽必烈取道黄陂,登香炉山,俯瞰大江,即此。(2)今山名。在贵州省凯里市城西。因四周石崖崭绝、叠垒三层,顶平腰束,形似香炉,故名。海拔1234米,仅有一径可盘旋而上。山上有历代苗族起义军营盘遗址、明崇祯时建石拱城门以及清光绪时的“黔阳第一山”碑刻等古迹。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,方圆百里的苗族人云集于此举行爬山节活动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桑

   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西礵岛。明郑和下西洋经此。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西礵岛。郑和下西洋经此。

  • 温家川

    在今陕西神木县东南贺家川镇境内。1944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神府县迁治于此。

  • 华灵峰

   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二里回雁峰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衡阳县“回雁峰”条下:回雁峰“傍有华灵峰,俗传华佗尝隐此”。

  • 金堤 (隄) 集

    即今山东菏泽市南金堤镇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 卷2 《舆图志》: 菏泽县南有金堤集。

  • 杨陓

    古泽薮名。在今陕西境。旧有三说:一云即弦蒲薮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秦有杨陓。”注:“今在扶风汧县西。”《疏》谓弦蒲即杨陓。汧县即今陕西陇县;一云即阳纡。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“秦之阳纡。”注:“阳纡盖在冯

  • 马桥古文化遗址

    在今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。1959年底发现, 1960、1966年两次发掘揭开遗地面积2600平方米,含三层文化遗存:上层为晚期几何印纹陶文化,出土各类印纹硬陶壶和原始青瓷器,属春秋战国年代;中

  • 蓬勃礁

   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东部之浪花礁。见民国间郑资约 《南海诸岛地理志略》。

  • 恒香郡

    北周武成中置,属芳州。治所在恒香县(今甘肃迭部县东南)。隋开皇初废。北周时置,治常芳县(今甘肃迭部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白龙江上游地区。隋开皇初废。

  • 茅滘埠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茅滘埠 “在南海县西南”。

  • 不家沟水

    简称不家水。俗称管水。隋以后称郑水。在今河南郑州市和中牟县境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不家沟水“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,……东北流,径管城西,俗谓之为管水”。《寰宇记》卷9郑州管城县:“郑水,一名不家水,源出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