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昌县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定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邢邑。大业初属博陵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改名唐昌县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河北省定州市南邢邑,属定州,大业初属博陵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名唐昌县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定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邢邑。大业初属博陵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改名唐昌县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河北省定州市南邢邑,属定州,大业初属博陵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名唐昌县。
即白马津。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东岸。为黄河重要渡口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黎阳县天桥津,“东岸有故城,险带长河,今城内有故台,尚谓之鹿鸣台,又谓之鹿鸣城。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,济取名焉,故亦曰鹿鸣津
亦名黄鹤矶。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蛇山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江水 “历黄鹄矶西而南矣”。清杨守敬 《水经注疏》: “ 《御览》 六十九引 《荆州记》,江夏郡城西临江,有黄鹄矶。” 《明史· 地理志》 江
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置,属庆符县。即今四川宜宾市东长江南岸南广镇。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中部。面积74.4平方千米。人口3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南广,人口 2700。以河为名。1949年为南广乡,
清乾隆三十五年 (1770) 改弥勒州置,属广西直隶州。治所即今云南弥勒县。民国初属云南蒙自道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53年改弥勒彝族自治县。1957年复名弥勒县。在云南省东南部。属红河哈尼族彝族
①即今天津市北运河东岸北仓镇。清乾隆《天津县志》卷4:西沽巡检辖有北仓村。光绪《天津府志》卷23:天津县北乡有北仓镇。②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,金山卫城北三里。五代汉乾祐时,移浦东场盐课司于此。盐业兴盛
古泽薮名。又作杨纡、阳盱。旧说在今陕西境,有陇县、凤翔、华阴、泾阳等说法。《穆天子传》卷1:“天子西征,鹜行至于阳纡之山,河伯无夷之所都居。”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“秦之阳纡”,皆指此。见“杨纡”。
①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东面北头第一门。汉曰上东门,魏、晋改为建春门。《后汉书·郅恽列传》:恽为上东城门侯,“帝尝出猎,车驾夜还,恽距关不开”。即此。②汉魏洛阳城内宫城东门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永宁
1918年置,属新疆迪化道。治所即今新疆呼图壁县。清徐松 《西域水道记》 卷3: “准语,胡图克拜者,吉祥也。今彼中之谚,易曰呼图壁,译为有鬼。” 1930年属迪化行政区。后直属新疆省。1949年改名
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置,属威楚路。治所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郊的大寨。明初废。洪武三十五年 (1402) 复置威远御夷州,属云南布政司。清雍正三年 (1725) 改威远厅。元至元十二年(
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铜壁关乡。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九》: “西四关属蛮哈守备。” 蛮哈山在铜壁关前,明于此设蛮哈守备,驻兵总领神护、万仞、巨石、铜壁四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