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康县
隋开皇十年 (590) 改齐康县置,属合州。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南。大业初属合浦郡。唐武德初属南合州,贞观二年 (628) 改为徐闻县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初改齐康县置,治今广东省徐闻县南,属合浦郡。唐初属合州,贞观二年(628年)复名徐闻县。
隋开皇十年 (590) 改齐康县置,属合州。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南。大业初属合浦郡。唐武德初属南合州,贞观二年 (628) 改为徐闻县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初改齐康县置,治今广东省徐闻县南,属合浦郡。唐初属合州,贞观二年(628年)复名徐闻县。
即汉长安城 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 西面中门直城门。王莽时因门正当东西驰道通过,故改门曰直道门。
在今福建惠安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惠安县: 琼田延寿桥 “在县东五里。宋建为梁百二十九间,长二里许。自元以来增修,为县南诸溪汇流处,东出辋川入海”。
①亦名雷音洞。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五十里石经山顶,就洞建堂。民国《房山县志》卷3:石经山“山上有石堂东向,方广五丈,曰石经堂,四壁皆嵌以石刻佛经,中四石柱皆刻佛像”。堂左右及堂下建有藏经洞九处。②北宋
即陶丘。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七里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济水 “又东径陶丘北。《地理志》 曰:《禹贡》 定陶西南有陶丘。陶丘亭在南,《墨子》 以为釜丘也”。并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魏襄王十九年,薛侯来会王
在今江西黎川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建昌府新城县:七星涧水“出县南之福山,中有七石,因名。西流经县西南二十里之高台山,与西溪诸水合,折而北,至城南合黎水”。
明洪武三十斗(1397)置,属新添卫。治所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。寻省。永乐二年(1404)复置,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废。
即今广东龙江、东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4兴宁县: 循江 “西自河源县界流入,西去县五十里”。即今广东省东江。
①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。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 移五县寨巡司于此。②即今台湾澎湖群岛南端之七美屿。清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 卷1: “南屿亦名大屿,先时居民甚多,以波涛不测,移居八罩屿。”
在今甘肃正宁县东北。《晋书·姚苌载记》: 东晋太元十二年 (387),“ (苻) 登冯翊太守兰犊与符师奴离贰,慕容永攻之,犊遣使请救。……遂师次于渥源。师奴率众来距,大战,败之,尽俘其众”。“渥” 乃
亦称把边寨关。在今云南凤庆县南四十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顺宁府:把边关“在把边山上, 为府之险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