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那山
即今广东梅县东北与大浦县交界处之阴那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程乡县“铜鼓山”条内:铜鼓山“其相近者有阴那山,高百丈,周二百五十里,形如仙掌。下有湖”。《清一统志·嘉应州》:阴那山“在州东南八十里。后有五指峰,接大埔县界。其下有湖”。
在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境内。属莲花山脉。东西长25千米,南北宽约5千米。有93峰,主峰五指峰,海拔 1297 米。有莲花石、船石、铁桥、仙遇湖、龙潭瀑布、灵光寺等名胜古迹。为梅州市郊游览胜地。
即今广东梅县东北与大浦县交界处之阴那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程乡县“铜鼓山”条内:铜鼓山“其相近者有阴那山,高百丈,周二百五十里,形如仙掌。下有湖”。《清一统志·嘉应州》:阴那山“在州东南八十里。后有五指峰,接大埔县界。其下有湖”。
在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境内。属莲花山脉。东西长25千米,南北宽约5千米。有93峰,主峰五指峰,海拔 1297 米。有莲花石、船石、铁桥、仙遇湖、龙潭瀑布、灵光寺等名胜古迹。为梅州市郊游览胜地。
在今吉林龙井市西北、和龙县北界上,为长白山脉东支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9: “英莪,(满语) 野葡萄也。与英额同。”满语意为“长李子的山”。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、龙井、和龙三县市交界处。
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浙州。治所在今贵州习水县东北。后废。
古丰乡川水。即今陕西山阳县之县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丰乡川水“出弘农丰乡东山,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……又西南合关祔水(今马滩河)”。《水经注疏》引《山阳县志》:“丰河一名县河,出县东二十里圈岭。”
在今湖北竹山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43竹山县:龙祗山“在县南二里。古老相传,昔有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, 身上毛生碧绿色, 白日升天”。
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四十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(狗枷)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宁二年(895),昭宗“出启夏门,趣南山,宿莎城镇……徙幸石门镇”,即此。
西汉置,属渔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小城子。县因白檀山而名。东汉废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建安十二年(207),“塞外道绝不通,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,经白檀,历平冈,涉鲜卑庭,东指柳城”。即此。
古代中国至亚洲西部、南部及欧、非各地之交通道路。主要运输货物为中国之丝绸,故又名丝路。其主要路线:东端起自今陕西渭水流域,向西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后,或经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,在疏勒(今喀
北宋置,属含山县。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滁河西岸再安村。古镇名。宋置,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。
又作税子铺。唐置,即今安徽太和县西北四十里税镇。宋置税子步镇。简称税镇。
在今四川茂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81悉州: “东南至栖鸡川界一百里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茂州》:废真州,“ 《旧志》: 废真州在叠溪所西南百里,有栖鸡川。《明统志》 谓汶山西北有栖鸡老翁城,唐时吐蕃所筑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