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泉县
①西汉置,属六安国。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北八十里临水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29寿州霍邱县:“古泉水之阳,故名阳泉。”东汉属庐江郡。三国魏移治今霍邱县东北,淠河入淮口附近。南朝宋废。
②三国蜀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孝泉镇。西晋废,后复置。北周移晋熙郡治此。隋初郡还治晋熙,此城遂废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九年(432),五城人帛氐奴与赵广起事,“诈言司马殿下犹在阳泉山中”。即此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北。因在泉水之阳得名。属六安国。三国魏移治今霍邱县东北。东晋废。
①西汉置,属六安国。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北八十里临水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29寿州霍邱县:“古泉水之阳,故名阳泉。”东汉属庐江郡。三国魏移治今霍邱县东北,淠河入淮口附近。南朝宋废。
②三国蜀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孝泉镇。西晋废,后复置。北周移晋熙郡治此。隋初郡还治晋熙,此城遂废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九年(432),五城人帛氐奴与赵广起事,“诈言司马殿下犹在阳泉山中”。即此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北。因在泉水之阳得名。属六安国。三国魏移治今霍邱县东北。东晋废。
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。为梅江支流。《元和志》卷34兴宁县:兴宁江“南去县一百八十里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1循州:兴宁水“在兴宁县东南三十七里。自本县石马村叠岫流下,丹阳水口合宁昌溪,流入梅潮州”。
北宋政和六年 (1116) 改通济桥堡置,属震武军。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南。
在今山东聊城市西。《魏书· 地形志》:平原郡聊城县有畔城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义熙十三年 (417),刘裕伐后秦,“魏兵不能当,一时奔溃,死者相积,临阵斩阿薄干,魏人退还畔城”。即此。在今山东省聊城市
即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红崖子沟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湟水又东,左合宜春水。水出东北宜春溪,西南流至安夷城,南入湟水。”
即韦。在今河南滑县东南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范宣子曰:“在商为豕韦氏。”杜注:“豕韦,国名。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。”
即今河北蔚县西南四十里石门口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4蔚州: 隘门关 “路通灵丘、广昌二县。宋置戍守于此。明初置巡司。其东有龟峪,路通广昌县”。
即今广东清新县西北浸潭镇。清设浸潭汛,有守备驻防。
在今福建邵武市东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邵武府邵武县:“佥岭在府东四十里。旧时夹道多松,亦名千松岭。”
①亦名灶突山。满语谓呼兰呼达。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永陵镇南。《清一统志·兴京》:烟筒山 “在城西南五里”。②即今吉林磐石县北烟筒山镇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5吉林府 《屯镇》: 西南“二百里烟
在今浙江海宁市(硖石镇)西五十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海宁县:庄婆堰“接德清县境之水,绕流县境,恒启不闭,甚为民利”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倭寇自海盐经庄婆堰趋杭州,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