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江厅
清同治九年(1870)改阳江直隶州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东、阳西等市县地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复升为直隶州。
清同治五年(1866年)升阳江县置,治今广东省阳江市。直隶广东省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阳江、阳春、恩平三市地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升为直隶州。1912年改为县。
清同治九年(1870)改阳江直隶州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东、阳西等市县地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复升为直隶州。
清同治五年(1866年)升阳江县置,治今广东省阳江市。直隶广东省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阳江、阳春、恩平三市地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升为直隶州。1912年改为县。
北齐置,属怀宁县。故址在今安徽怀宁县北三十里龙泉乡石潭村。《寰宇记》卷125怀宁县:“废石潭镇在县东八十里。北齐皇建二年立。齐、梁二国两界相邻。梁数称兵,互相侵逼,齐乃立镇以相防御。陈太建五年废。至武
明置,属盖州卫。即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。因旧有温泉而得名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《盖州卫图》:卫东北有汤池。
即鸿固原。又名少陵原。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。因汉宣帝在原上修建杜陵,亦名杜陵原。唐李白《杜陵绝句》:“南登杜陵上,北望五陵间,秋水明若日,流光灭远山。”杜甫家在樊川杜陵原下, 自称“杜陵野老”、“杜陵布
古渡口。在今云南巧家县西的金沙江上。晋至南朝称泸津。《水经· 若水注》: “有泸津,东去 (堂狼) 县八十里,水广六七百步,深十数丈,多瘴气,鲜有行者。晋明帝太宁二年,李骧等侵越巂,攻台登县,宁州刺史
一名虎头山。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九十里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·中次十一经》: 奥山 “奥水出焉,东流注于视水”。
即黄瓜堆。今山西应县西北三十里黄花岭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垂拱三年 (687),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 “大破突厥于黄花堆”。又,元和四年(809),沙陀酋长朱邪执宜 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”。即“黄瓜堆”
在今云南富源县西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4平夷卫: 清溪洞 “在卫西三里。洞内石笋林立,外则溪流环绕”。
一名河埠桥。即今江西临川市南五十里河埠乡。清同治 《临川县志》 卷1下: 九十八都有河埠墟。
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溾水“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”。《水经注疏》:“守敬按,《京山县志》池河山即今之花石岩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”
唐置,在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40庭州: 郝遮镇 “在蒲类 (县) 东北四十里。当回鹘路”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后庭县: “有蒲类、郝遮、咸泉三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