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胜堡
①明置,即今辽宁辽中县东茨榆坨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辽东都司“柳条堡”条下:“又长勇堡,在司北百五十里。其西为长胜堡。”民国《奉天通志》卷76辽中县:“茨榆坨为明长胜堡故地。”
②在今山西天镇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:长胜堡“在天镇县北。明永乐元年筑,周五里六里步,濠深一丈”。
(1)明永乐元年(1403年)筑,在今山西省天镇县北。(2)今辽宁省辽中县东茨榆坨。明隆庆六年(1572年)范芝败土默特于此。
①明置,即今辽宁辽中县东茨榆坨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辽东都司“柳条堡”条下:“又长勇堡,在司北百五十里。其西为长胜堡。”民国《奉天通志》卷76辽中县:“茨榆坨为明长胜堡故地。”
②在今山西天镇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:长胜堡“在天镇县北。明永乐元年筑,周五里六里步,濠深一丈”。
(1)明永乐元年(1403年)筑,在今山西省天镇县北。(2)今辽宁省辽中县东茨榆坨。明隆庆六年(1572年)范芝败土默特于此。
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。清属平泉州,有州判驻此。
唐永昌元年(689)改河南县置,为洛州治。治所在神都毓德坊(今河南洛阳市)。神龙元年(705)复名河南县。二年(706)又改名合宫县。唐隆元年(710)复名河南县。古县名。唐永昌元年(689年)改河南
在今河北蠡县南。又名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蠡县:杨村河,“《志》云:滋河、沙河、唐河之水, 自祁州合流,经博野县而合为三岔口,入县界为杨村河,引而东,初自县东南流入河间府境,其后自兰家圈口北决, 由
在今河北涉县西北赤岸村。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,司令部从山西辽县(今左权县)南桐峪村迁驻涉县西北常乐村,同年迁驻其东南之赤岸村。此后这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首长刘伯承、邓小平等
西汉置,属日南郡。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广田县东香江与蒲江合流处。南齐以后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越南承天-顺化省顺化附近。属日南郡。东汉因之。西晋属九德军。东晋后废。
①一作黄梅山。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北海中大黄毛岛。明嘉靖 《定海县志》 卷5: 黄茅山 “近七里屿”。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: 黄茅山 “盘亘数里,壁立干霄”。
即大木山。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21桐柏县:“天木山,俗名天目山,在县东北五十五里。祖逖为豫州刺史,藏家口于天木山。即此山也。山上有池,时人号为天目。”
即陶丘。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七里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济水 “又东径陶丘北。《地理志》 曰:《禹贡》 定陶西南有陶丘。陶丘亭在南,《墨子》 以为釜丘也”。并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魏襄王十九年,薛侯来会王
①即今陕西宁强县东二郎坝乡。清嘉庆间经略额勒登保兵胜于此。②即今陕西太白县南二郎坝乡。魏源《圣武记》卷10:嘉庆六年(1801),清兵镇压白莲教起义,“杨遇春追冉贼由二郎坝入南山,乘夜突击高、马贼队,
战国赵邑。即今山西阳高县。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: 雁门山 “雁出其间,在高柳北。高柳在代北”。古邑名。战国赵邑。即今山西省阳高县。西汉置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