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长安城

长安城

①我国古都之一。西汉高帝五年(前202)置长安县,七年(前200)定都于此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。惠帝时,其城周六十五里。亦名斗城。西汉、新莽、东汉(献帝初)、西晋(愍帝)及前赵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均为国都,东汉三国魏则以此为陪都。汉末绿林、赤眉起义军政权亦建都于此。隋开皇二年(582)于汉长安故城东南营建新都,号大兴城,周围六十七里,相当今西安城和城东、南、西一带。三年(583)迁都于此。唐改名长安城,亦称京城。天宝元年(742)改称西京,至德二年(757)改称中京,又号上都。上元二年(761)复曰西京。天祐元年(904)迁都洛阳后, 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,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,即今西安城。五代唐以此为陪都,唐末黄巢和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政权也曾建都于此。汉唐时代,长安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,丝绸之路的起点。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国人设立的居住区。唐代侨居的外国人,来自亚洲各地,远至波斯、大食等国,多时数以万计。

②西汉、隋、唐皆建都长安,故唐以后通称国都为长安。李白《金陵》诗:“晋朝南度日,此地旧长安。”此长安指今南京市。


(1)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6千米。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置长安县,七年修建长乐宫,自栎阳徙都于此,八年修建未央宫。惠帝元年至五年(前194—前190年)筑长安城。城周25.1千米。东墙平直,其他三面有曲折,南面是南斗形,北面是北斗形,故别称“斗城”。每面三门,共十二门。东面自北向南为宣平门、清明门、霸城门,南面自东向西为覆盎门、安门、西安门,西面自南向北为章城门、直城门、雍门,北面自西向东为横门、厨城门、洛城门。全城为八街、九陌、一百六十里巷。其后新莽、东汉(献帝初)、西晋(愍帝)、十六国前赵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和隋朝初年,皆定都于此;东汉、三国魏以此为陪都。(2)又称大兴城。在今西安城及城东、城南、城西一带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始筑,三年自长安故城徙都于此。城东西9.7千米,南北8.6千米,周36.7千米。共十二门:东面自北向南为通化门、春明门、延兴门,南面自东至西为启夏门、明德门、安化门,西面自南向北为延平门、金光门、开远门,北面自西向东为光化门、景耀门、芳林门。城北部正中为皇城,城南面正门为朱雀门,皇城之北为宫城。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,东西向大街十四,分成为东部五十四坊,西部五十五坊和东、西二市。唐仍都于此,曾有部分改建,为唐代政治中心和对外经济、文化交流中心。唐末黄巢、明末李自成亦曾建都于此。五代唐以此为陪都。唐天祐元年(904年)迁都洛阳,城内宫室庐舍拆毁,后就旧城的皇城改筑新城,奠定今西安城基础,今城筑于明代。

长安城变迁图

1.汉城 2.隋唐城 3.明西安城 4.今西安市区


猜你喜欢

  • 奉泰乡河

    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罗田县: 罗田旧城,“ 《志》 云: 县西 (东之误)四十里有奉泰乡河。源出旧县朦胧山,东流为义水,梁因置义城郡,其水合兰溪入大江”。

  • 阿勒坦淖尔乌梁海部

    一作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部,又作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二旗。在今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戈尔塔—阿尔泰斯克一带。《清一统志·乌里雅苏台统部》:阿勒坦淖尔乌梁海部“二旗,在索果克卡伦外。东界由哈勒巴哈雅山起,至布古素山

  • 漓沅山

    亦作丽元山,又名余家山。在今四川彭州市北六十里白鹿乡东南塘坝子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九陇县有漓沅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73九陇县: 丽元山“在县北六十二里。《李膺记》 云: 范蠡学道于此山,上升仙也”。

  • 胡鲁苏台察罕泊

    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甘戛西南。《御制平定朔漠方略》 卷22: 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) 四月,“己亥,驾次胡鲁苏台察罕诺尔”。

  • 崇贤堡

    在今山西壶关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》: 崇贤堡 “在壶关县东二十里。周三百二十五丈有奇。四面崖壁,高深十丈,有东、西门”。

  • 纳夷江

    即今四川西部之雅砻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4四川行都司打冲河中前千户所:打冲河“在司治西,蛮名黑惠江,又名纳夷江”。

  • 通灵峰

   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北二十五里,北接宣州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宁国县 “旗鼓山” 条下: 通灵峰 “南去县二十五里。上有鸡冠石,绝顶宽平,泉出龙湫,下为溪流环绕,与旗鼓诸山,并为县北屏障”。

  • 叠藏河

    即今甘肃岷县南迭藏河,为洮河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0岷州卫: 叠藏河 “在卫城东门外,源出分水岭,下流入于洮河”。

  • 云际峒

    在今广东罗定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十六年(728),“杨思勗讨陈行范,至泷州,破之,擒何游鲁、冯璘。行范逃于云际、盘辽二洞,思勗追捕,竟生擒,斩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罗定州:云际峒“在州西。旧

  • 肥乡县

   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 (221) 置,属广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肥乡县西二十二里。东魏天平初废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复置,属磁州,移治今肥乡县。大业初属武安郡。唐属洺州。元属广平路。明属广平府。民国初属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