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山摩崖石刻
在今山东邹城市城西北二里小铁山之阳。面积1037平方米,刻于北周大象元年 (579)。内容为 “石颂”、“金刚经文” 和题名三部分。书法以隶书为主,间有篆、行、楷。岗山在铁山之北,相距500米,二山紧连。刻石有二十六处,刻于北周大象二年 (580),刻字四百多个。自清乾隆末年黄易访碑得之以后,屡见著录,称其 “通隶楷,备方圆,高浑简穆”,并选其字编入 《楷法溯源》 一书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今山东邹城市城西北二里小铁山之阳。面积1037平方米,刻于北周大象元年 (579)。内容为 “石颂”、“金刚经文” 和题名三部分。书法以隶书为主,间有篆、行、楷。岗山在铁山之北,相距500米,二山紧连。刻石有二十六处,刻于北周大象二年 (580),刻字四百多个。自清乾隆末年黄易访碑得之以后,屡见著录,称其 “通隶楷,备方圆,高浑简穆”,并选其字编入 《楷法溯源》 一书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北魏太安二年 (456) 置,属定阳郡。治所在真川 (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固县村)。西魏属神水郡。北周天和元年 (567) 因稽胡数破县城,遂迁治流川 (今延安市东南临镇),改属徧城郡。隋大业十二年 (6
在今浙江上虞市治百官镇西曹娥江西岸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光启二年 (886),钱镠“凿山开道五百里,出曹娥埭”。即此。在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曹娥江上。唐光启二年(886年),钱镠取浙东,进军曹娥埭,即此。
在今浙江衢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衢州府西安县:大金竹岭“在府南百二十里,与处州府遂昌县接界”。
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一百零八里黄花岭上。《清 一统志 ·杭州府二》: 黄花关 “在昌化县(今昌化镇) 北六十里,与宁国县接界,最称险要”。
又作阿忽。元置,故址在今吉林蛟河市西北老爷岭。元《析津志》天下站名:“散迭正东一百(里),阿忽(站)。”
①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新华乡 (官渡场)。清嘉庆 《东乡县志》: 官渡场 “去县治二百三十里”。②即今四川巫山县南官渡河南岸之官渡镇。清道光 《夔州府志》 卷 12: 官渡场 “在县南六十里”。③清为官
西汉高帝置,治所在清阳县 (今河北清河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、南宫各一部分,山东临清、夏津、武城及高唐、平原各一部分地。东汉桓帝时改为清河国,移治甘陵县(今山东临清市东北)。三国魏复为清河
清乾隆三十六年 (1771) 置,为直隶厅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辟展城 (今新疆鄯善县)。三十八年 (1773) 降为散厅,属镇西府。四十四年(1779) 徙治吐鲁番,改为吐鲁番厅。
亦作会军堂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会军山,“《寰宇记》:在铜山县东北。《旧经》云:汉昭烈入蜀,遣诸葛亮、张飞略地至此,里人以牛酒犒师,因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会军山
又名白茅浦、白茆浦。在今江苏常熟市东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:“乾道初,平江守臣沈度、两浙漕臣陈弥作言:‘疏浚昆山、常熟界白茆等十浦,约用三百万余工。其所开港浦,并通彻大海。’”元、明时屡经浚治,清康熙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