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义县
①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置,属齐通郡。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里太和镇。北周改为安乐县。
②隋仁寿元年 (601) 改广通县置,属嘉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。大业三年 (607) 属眉山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属嘉州。二年 (619) 为眉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 为通义郡治,乾元元年 (758)复为眉州治。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(976) 改为眉山县。
古县名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改广通县置,治今四川省眉山市。属眉山郡。北宋太平兴国初改眉山县。
①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置,属齐通郡。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里太和镇。北周改为安乐县。
②隋仁寿元年 (601) 改广通县置,属嘉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。大业三年 (607) 属眉山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属嘉州。二年 (619) 为眉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 为通义郡治,乾元元年 (758)复为眉州治。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(976) 改为眉山县。
古县名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改广通县置,治今四川省眉山市。属眉山郡。北宋太平兴国初改眉山县。
①在今四川泸定县东,与天全县交界。历为川、藏路所经之地。海拔3040米。民国刘赞廷《泸定县志》:“本县北由马鞍山绵亘南伸向二郎山至飞越岭。”②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安定镇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定县:二郎山
又称华岳庙。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北五里岳镇东端。是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华山之处。原庙系汉武帝时所建,称“集灵宫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华阴县:“太华山在南,有祠。……集灵宫,武帝起。”在华山脚下黄甫峪口。北魏兴
即今西藏改则县。原为改则部落。1960年置改则县。
一名目岩山。在今广西平乐县北二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平乐县“有目山”。《元和志》卷37平乐县: 目岩山“岩有两孔相对,如人目瞳子,白黑分明,因号为目岩”。
亦作龙赖县。唐贞观十二年(638)置,属笼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东北。唐末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十二年(638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东北。属笼州。唐末后废。
北魏太和十年(486)置,属新兴郡。治所即今山西五台县。永安中改属永安郡。北齐属雁门郡。隋大业二年(606)改为五台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和十年(486年)置,治今山西省五台县。属永安郡。北齐、北周属雁门
清宣统元年(1909)改大通县置,属吉林省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方正县。因方正泡为名。民国初属吉林省依兰道。1928年直属吉林省。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。在黑龙江省中南部。属哈尔滨市。面积2969平方千米
唐久视元年(700)置,属巴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西北一百二十里。一说在今巴中市西南一百四十里花丛场。《寰宇记》卷139七盘县:“因山为名。”北宋熙宁三年(1070)废入恩阳县。古县名。武周久视元年(
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二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5:“吴兴塘,太守沈攸之所建,灌田二千余顷。”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东。原名获塘,晋吴兴太守殷康所开,溉田千余顷。后太守沈嘉重修,更名吴兴塘,可溉田二千余顷。
在北京广渠门内。初为元右丞廉希宪别墅,园内名花万株,为京城第一。元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卷9载赵松雪赋诗曰:“万柳堂前数亩池,平铺云锦盖涟漪。”池中多莲,池边植柳。清初为大学士益都冯铨之别业。康熙初,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