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弩谷
①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北。《南齐书·魏虏传》:“伪安南将军、梁州刺史魏郡王元英十万余人通斜谷,寇南郑。梁州刺史萧懿遣军主姜山安、赵超宗等数军万余人,分据角弩、白马、沮水拒战,大败。”
②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北角弓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54阶州将利县:“沮水,按《郡国志》云,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,即蜀将姜维剿五部氐羌之所。”
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。南朝宋元嘉十一年(434年),萧承之追破杨难当于此。
①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北。《南齐书·魏虏传》:“伪安南将军、梁州刺史魏郡王元英十万余人通斜谷,寇南郑。梁州刺史萧懿遣军主姜山安、赵超宗等数军万余人,分据角弩、白马、沮水拒战,大败。”
②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北角弓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54阶州将利县:“沮水,按《郡国志》云,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,即蜀将姜维剿五部氐羌之所。”
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。南朝宋元嘉十一年(434年),萧承之追破杨难当于此。
亦作渴盘陀、诃盘陁、渴槃陁、朅盘陀、羯盘陀、渴饭檀。南北朝时西域国名。国都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。唐开元中置葱岭守捉于此。
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太原府阳曲县:“汉栅山在府东北六十里。相传汉时尝置栅屯兵于此, 因名。其北接盂县之鸦鸣谷。”
在今山西忻州市北四十五里忻口村,两山相夹,滹沱河流经其间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大业十一年(615),突厥围雁门后,“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”,围遂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忻州引《土地记》:“汉高出平城之围,
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:永平三年(60),“妫塞王自以国远,遂杀(莎车王)贤使者,贤击灭之,立其国贵人驷鞬为妫塞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5:妫塞国“在吐火罗南塞,西戎别种也。临伪水而居,
①隋开皇十四年(594)置,属济州。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10长清县:“因清水(即今黄河)为名。”大业初属济北郡。唐属齐州。北宋属济南府,至道二年(996)徙刺榆店,即今长清县治。
①一名小峨嵋山。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汝州》: 小峨眉山 “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,以其形类蜀之峨嵋,故名”。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。②亦作蛾嵋山。在今广西崇左县东。《清 一统志·太平府
①在今甘肃古浪县东裴家营乡一带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3庄浪卫: 裴家川 “在卫东。东北流,绵亘于靖远卫及宁夏中卫之境,为戍守要地。万历间,设官兵驻守于此”。②即今宁夏中卫县西南米粮川,北流入黄河。《方舆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番州。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南。寻属东衡州。贞观元年 (627) 属韶州,八年 (634) 废入曲江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。属番州。贞
即今浙江平阳县北至瑞安市飞云镇之塘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温州府平阳县:运塘河“在城北。自县北五里鸣山下,北抵瑞安飞云渡,凡三十五里”。
北宋改安平州置,属邕州右江道。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。元祐三年(1088)又改为安平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