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西藏自治区

西藏自治区

(藏zàng) 简称藏。在中国西南边疆、青藏高原西部,南邻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缅甸等国。面积122.8万平方千米。人口259.2万。辖拉萨市(地级)和日喀则市(县级)以及那曲、昌都、山南、日喀则、阿里、林芝6地区和1市辖区、71县。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拉萨市。习称“西藏”。西,是汉语词,指方位;表示在中国国内的地理位置。藏,是藏语词的音译汉字,为历史上称之“乌斯(思)藏”、“卫藏”的略写。实指西藏地域上习惯之分的后藏(日喀则地区一带),有“纯洁、干净”的含义。西藏,是汉、藏语混合地名。远古境内土著居民与羌族等融合发展为今藏族,逐步形成清域、向雄(象雄)、娘若、尼洋等部落。尔后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,出现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赞普,即聂赤赞普。唐时松赞干布正式建立吐蕃(bō)王朝。宋时称西藏为西蕃。从元代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。元在西藏设吐蕃等处、吐蕃等路、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隶属中央宣政院。明朝仍称乌思(斯)藏,设乌思藏、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和朵甘司行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藏及青海等藏区。清朝替代明政府统治全国后,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,文书往来频繁,但对西藏一名的称谓不统一。清初曾书图伯特、图白忒、土伯特、唐古忒、唐古特等。康熙二年(1663年)始称西藏。分康(即喀木,今昌都,曾译察木多)、卫(前藏)、藏(后藏)、阿里四部及三十九族辖区。康熙四十八年曾派员赴藏管理西藏事务。成为定制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,始自雍正五年(1727年)。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,与达赖、班禅共同协商处理政事,统辖卫、藏、喀木和阿里四区的营、城、呼图克图。乾隆十八年(1753年)公布《钦定西藏章程》,西藏正式成为政区名。民国时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办事处。1951年5月和平解放。1956年4月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。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。自治区首府为拉萨。全区辖拉萨市和那曲、昌都、山南、日喀则、阿里5专区(下辖70县)。其后区内行政区划多变。至2004年,行政区划始成今状。是青藏高原的主体,平均海拔高度 4000 米以上,号称“世界屋脊”。海拔 8848.13 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(位于中尼边境),从海拔高度上也是一个极点,被称为与南极、北极齐名的地球“第三极”。北有藏北高原,藏语称“羌塘”(意为北部草原、北方原野、北部高原)。为内流水系区域,多湖泊。境内气候高寒,昼夜温差大,日照充足,无霜期短,空气含氧量少。属高原气候,气候类型多样。年平均气温-3~-0.1℃,1月平均气温-15~-8.8℃,7月7.8~8.9℃。年平均降水量400~4000 毫米。为主要牧业区。藏东为高山峡谷,即横断山区,风景奇特,富森林资源。南有喜马拉雅山,并与北面的冈底斯山、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形成藏南谷地。有深达 5382 米的雅鲁藏布大峡谷。“一江两河”(即雅鲁藏布江、拉萨河和年楚河)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建设工程,涉及十三个县,将成为自治区的商品粮、副食品、轻纺工业和科技应用推广基地。牧业是自治区的经济支柱,占工农业总产值的近一半。畜产有牦牛、犏牛、藏系绵羊、山羊、马匹等。农业主产青稞、小麦、豌豆、蚕豆、马铃薯、油菜籽等。肉类、皮张、毛绒等畜产品是大宗贸易项目。特产冬虫夏草、贝母、大黄、胡黄连、麝香等药材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,有野牦牛、藏野驴、藏羚羊、白唇鹿、雪豹、狐狸、熊、长尾叶猴、水獭、旱獭、藏马鸡、藏雪鸡、黑颈鹤等。矿产资源主要有锂、硼砂、铬铁、铜、菱镁、水晶、重晶石、云母、石膏、花岗石、盐等。地热能源蕴藏量居全国首位,有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。太阳能位居世界第二,大部分地区平均日照9小时左右。解放前只有氆氇、藏香等工业。现有电力、采矿、建筑、建材、毛纺、印刷、森工、轻工、食品、粮油加工等中小型行业,以及传统的民族手工业。建有拉萨水泥厂、林芝毛纺厂等企业。筑有青藏铁路(在建)和中尼、青藏、川藏、滇藏、新藏等干线公路,除墨脱县外,各县均通汽车。开辟有拉萨至北京、成都、上海、西安、广州等地的空中航线,以及通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班。有西藏大学、西藏民族学院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多所。拉萨、日喀则、江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布达拉宫、大昭寺、唐蕃会盟碑、噶丹寺(甘丹寺)、哲蚌寺、色拉寺、札什伦布寺、藏王墓、古格王朝遗址、卡若文化遗址、江孜“宗山抗英遗址”等,其中布达拉宫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佷山

    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八十里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主传》: 章武二年 (222),汉昭烈帝 “自佷山通武陵,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”。即此。

  • 英邱都

   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西南二十里。北宋时曾为临高县治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4琼州: 临高县 “初治英邱,绍兴初迁于莫村”。

  • 盏达土司

    明正统中置盏达副宣抚司,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莲花山。清属腾越厅。1917年改置盏达行政区,1932年改置莲山设治区。

  • 西夏陵

    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六十里贺兰山东麓,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。陵区范围南北10公里,东西5公里,帝陵八座,各有陵园。每座陵园都是一个单独的完整建筑群体。陵塔四周有神墙围绕,四角建角楼,陵园内外有门阙、碑亭、献

  • 森尼木台

    一作胜金台。清乾隆年间置,即今新疆吐鲁番市东胜金乡。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31辟展:森尼木台 “自连木齐台西至此七十里”。

  • 龙编县

    西汉置,属交趾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河北省仙游县东。东汉为交趾郡治。三国吴黄武五年(226)又为交州治。隋移治仙游附近,大业初属交趾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为龙州治,贞观元年(627)属交州。唐末废。古县名

  • 郜城

    在今山西祁县西南七里高城村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一》: 郜城 “在祁县西南七里。一名鹄城。今为高城村。相传晋大夫解狐所居”。

  • 扎克达齐山

    即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南扎克奇山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扎克达齐山“在墨尔根城(今嫩江县)西北二百三十里”。

  • 盘陂县

    西魏置,属梁宁郡。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县西。隋大业初废。古县名。西魏置,治今湖北省京山县西。属梁宁郡。隋大业初废。

  • 刘公岛

    在今山东威海市东海中。为威海卫外蔽。周三十里,多林木,有田可耕。《明史·河渠四》:“自海洋所历竹岛、宁津所、靖海卫,东北转成山卫、刘公岛、威海卫,西历宁海卫,皆海面。”光绪《文登县志》卷1:刘公岛,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