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直门
北京内城西北门。明、清京师西墙北门。
区片名。在北京市西城区北部。泛指西直门内、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大街、德胜门西大街交会处附近地区。以片内原有西直门得名。西直门系北京城西垣北门。元代称和义门,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称西直门,是通往西山的重要通道之一。1969年修建地铁环线时将城墙拆除。1979年于原城门处建立交桥。附近有国家医药管理局、北京地下铁道总公司、北京消防科研所等单位。西北侧有北京北站。通多路公共汽车、电车和地铁,为北京西北部交通中心。
北京内城西北门。明、清京师西墙北门。
区片名。在北京市西城区北部。泛指西直门内、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大街、德胜门西大街交会处附近地区。以片内原有西直门得名。西直门系北京城西垣北门。元代称和义门,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称西直门,是通往西山的重要通道之一。1969年修建地铁环线时将城墙拆除。1979年于原城门处建立交桥。附近有国家医药管理局、北京地下铁道总公司、北京消防科研所等单位。西北侧有北京北站。通多路公共汽车、电车和地铁,为北京西北部交通中心。
又名穿山。在今广西柳城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 青凤山 “在柳城县 (今凤山镇) 西二里。高百余丈,为县案山。上有一窍通明。一名穿山”。
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改龙州宣抚司置,属四川布政使司。治所在盘龙坝(今四川平武县)。明郭子章《郡县释名》四川卷下:龙安府“取龙州安辑之义也”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、青川二县及江油市、北川县部分地。1
在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东南淇潭湾。《清一统志 ·连州》: 淇潭堡巡司 “在阳山县西北淇潭堡”。在今广东省阳山县西北。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移青莲巡检司于此,改为淇潭堡巡检司。
又作绛云弄山。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东川府》: 绛云露山 “在 (会泽)县西南二百里,与禄劝县接界。延亘三百里,尽于三江口。上多积雪,一名雪山。又名乌龙山。其顶有惠嫋湖。唐兴元中,异牟寻僭封
在今四川重庆市东长江岸。以江岸有元末摩岩石刻大佛而名。为往来木舟停泊处。
①元至正六年(1346)置,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东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二》 引《县志》称:“关据岭上,颍水合流,至此汇为巨浸而出,道路险隘,关口陡峻。”②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北二十五里石羊桥。《
即商丘。西周、春秋时宋国都城。在今河南商丘县南。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: 成王时“乃命微子开代殷后,奉其先祀,作 《微子之命》 以申之,国于宋”。《集解》: “ 《世本》 曰: 宋更曰睢阳。” 《汉书·
在今山西壶关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平顺县:“赤崖泉在县东八十里。源出石洞中,洞深里许,洞内产卢甘石,洞口土色赤,泉出其中,因名。”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一》:赤崖“在壶关县东南九十里,一名赤壤山,……
亦作汜水寨。即今江苏宝应县东南汜水镇。《元史·石普传》: 至正末,张士诚义军据高邮,石普率官军进击,“普行次范水寨,日未夕,普令军中具食,夜漏三刻,下令衔枚趋宝应”。
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南扶州置,治所在信义县 (今广东信宜县西南镇隆镇)。《寰宇记》 卷163窦州: “以罗窦洞为名。” 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怀德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窦州。辖境相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