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家渡
即今贵州湄潭县南乌江渡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遵义府遵义县 “三度关” 条: “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,自平越进兵……直抵疆界河,屯袁家渡。”
即今贵州省湄潭县南乌江渡口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之役,杨应龙子朝栋率军渡乌江迎战,连为湖广总兵陈璘战败,把总吴应龙追及于袁家渡,即此。
即今贵州湄潭县南乌江渡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遵义府遵义县 “三度关” 条: “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,自平越进兵……直抵疆界河,屯袁家渡。”
即今贵州省湄潭县南乌江渡口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之役,杨应龙子朝栋率军渡乌江迎战,连为湖广总兵陈璘战败,把总吴应龙追及于袁家渡,即此。
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南十里永和大寨。旧为永和部落头人驻地。“永和”为佤语永绕的变音,“永”为寨,“绕”为森林,意即森林寨。
在今青海大柴达镇南。民国汪公亮《西北地理》第五节:青海柴达木戈壁区有巴哈柴达木。
在今福建长泰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长泰县:石高寨“在县东十里。宋置。昔人尝保此以避贼”。
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。彭沛谷,为苻秦时卢水胡,立堡于贰县,附于苻登。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: “苌攻彭沛谷堡,陷之。” 即此。
东晋义熙十年(414)置,属犍为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北。一说在今威远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嘉定府二》:资官废县“按:县自晋置,名曰冶官。盖以县有铁山,出铁置冶而名也。隋讹冶为咨,咨、冶字尚相类”。南齐
①秦置,属河内郡。治所即今河南获嘉县。西晋属汲郡。北魏孝昌中改为南修武县。②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置,属汲郡。治所在西修武城 (即今河南修武县)。北周属修武郡。隋属河内郡,大业十年 (614) 移
即今陕西旬邑县北五十里底庙乡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三水县北有底庙镇。在陕西省旬邑县西北部。面积80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底庙街,人口960。相传此地沟边崖下有一寺庙,故名。明、清时为
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,流径紫石口。为拒马河支流。《水经· 巨马水注》: 紫石溪水 “又径圣人城东,又东南,右会檐车水。水出檐车硎,东南流径圣人城南,南流注紫石水。又南注于涞水”。
元至顺二年(1331)改怀德府置,属四川南道宣慰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。至正中升为军民宣慰司。明初改为军民宣抚司。后废。
即岍山。在今陕西陇县西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汧县:“有吴岳山,本名汧,汧水出。”